城市及远见—上海

城市及远见—上海

ID:22741816

大小:4.94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31

城市及远见—上海_第1页
城市及远见—上海_第2页
城市及远见—上海_第3页
城市及远见—上海_第4页
城市及远见—上海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及远见—上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981年纽约帝国大厦建成,长期代表世界最高大厦1983年南京金林大厦,110米1998年,452米的吉隆坡双塔建成,成为世界最高建筑上海——巨人的脚步—曾经繁荣,却一度沉寂,又风华再现的大都会1843年《南京条约》之后,被迫开口通商,日渐繁华,开放10年之后,上海逐渐成为欧洲资本家在亚洲的桥头堡。黄浦江的外滩(过去外国租界的中心)成为东方的华尔街,很多来自欧洲、美国的企业都纷纷到这里设立企业总部。上海与伦敦、东京和纽约并列为国际大都会,万商云集。到1915年,上海的人口已经达到200多万,同时成为亚洲最大的港口。。1843年以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租界在上海逐渐发展,成为

2、具有一定的政权性的部门。租界成为上海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原英租界:原法租界——透露出法国人精致的生活品味淮海路(老上海的霞飞路),是上海最高级的住宅区。花园名宅,绿意满目。太原宾馆——原来是一位英国将军的住宅,现在开放给一般民众使用。这样的建筑在法租界中还比较常见,使城市空间宽敞而又有层次感。1920年代开始,一次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一战之后西方资本又重新回到上海,银行的发展速度也加快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原上海汇丰银行)建于1923年,是当时外滩地区规模最大、最豪华的建筑,很多书记载它是当时从白令海峡到远东地区最豪华的一座建筑。当时上海的金融业务发展速度

3、之快,全亚洲的主要银行的总部到搬到上海。南京路一带变得非常繁华,历史上就叫作“十里洋场”,至今仍车水马龙。上海变成一个繁华的、国际化的大都市。南京路——是上海市内主要商业中心之一,东起外滩,西抵静安寺,全长10里,过去曾被称作“十里洋场”。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舞厅、电影院就开在这条路上。建于20世纪初的电车,仍然通行于街头。至今依旧是消费者和的天堂。由于历史的关系,上海人对于市场经济和西方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合工作节奏比较容易接受,是上海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基础。上海的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充满了竞争,使上海人有了工作特别努力,竞争意识较强的特点。这与上海的成功是分不开的。石库门住

4、宅——里弄中国传统的江南院落形式建设,仪门——这是每家都有的石库门——里弄在现代的上海人看来似乎就是落后的象征,但它却是老上海最普遍的住宅形式,直到1950年代之前,上海400万的人口中,90%以上都住在这种房子中。至今仍会让然怀念那个年代。如今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这种住宅已被成片的拆毁。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之前代表社会主义的共产党政权,上海作为一个代表西方资本主义买办的港口城市,在意识形态上有着矛盾,对当时的共产党政权而言似乎就是腐败的化身。上海的命运似乎不可预测。由于在安全上的忧虑,以及国际势力的封锁(如美国第七舰队封锁),上海的发展前途不可预测。城市建设的发展缓慢。

5、中共中央接受了苏联专家的建议,将上海发展成为一个生产性的城市,来支持内地工业。于是在中央的发展政策下,上海从一个传统的亚洲第一大贸易港口,被改造成为一个重型工业基地。上海的造船业发展迅速。由于城市的工业发展迅速,大量来自周边地区的劳动力涌入上海,住房开始紧张。曹阳新村是当时为解决住宅而建的高级住宅,一般是2到3层。在当时的50年代——工人是国家的主人,他们的住宅都是按高标准来规划的。但中国工人数量庞大,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生产能力无法支撑这样的高品质住宅,这样的工人新村毕竟只能是昙花一现。上海展览中心:由苏联援建,具苏联式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这是从50年代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

6、内,为数不多的高质量的建筑之一。改革开放“穷了几千年了,是时候了”——邓小平上海城市继深圳之后,第二个开放城市。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之后高层建筑迅速兴起。国际资本也大量涌入,上海的商贸进一步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因此,配套的基础设施也相应的大量兴建,大量的国际酒店和住宅建成。这一连串大规模的建设也带来了大量的车流与人流,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甚至已成为上海发展的瓶颈。“从南到北只有8.4公里,有时坐车要一个小时”。到80年代末期上海的交通几乎全部瘫痪————为解决交通问题,高架路桥迅速兴建。“申”字形高架路网由于中国的“由上而下”的体制,高架路网的

7、建设可以封闭进行,所有的交通都要绕道;再加上充沛的劳工人力资源和低廉的工资,24小时赶工,其建设速度之快,世界少见。高架路的量之庞大,同时要穿过很多人口稠密的老城区,这就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迁移问题。如:当时整个卢湾区的人口有48万,但因为高架桥的建设就被迁移了11万人。优点:高架路网的建设大大缓解了上海原老城区的交堵塞问题,车辆通行速度从每小时10公里上升到每小时20公里以上。同时拆迁的主要都是老城区,高架桥网的建设的同时也改善了老城区的基础设施,为老城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而且拆迁前人均住房面积是20多平方米,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