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论视野下的传播素质教育

交往理论视野下的传播素质教育

ID:22743902

大小:57.6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1

交往理论视野下的传播素质教育_第1页
交往理论视野下的传播素质教育_第2页
交往理论视野下的传播素质教育_第3页
交往理论视野下的传播素质教育_第4页
交往理论视野下的传播素质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交往理论视野下的传播素质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交往理论视野下的传播素质教育“传播素质”这一概念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教授提出,并于XX年中国传播学论坛上首次发表。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把传播教育与人文、科技教育一样,作为一门基本素质教育来进行,把“传播教育范畴的扩大”、“传播学学理走向社会”、“广告、公关教育中传播真谛的把握”这三方面教学合一,形成一种综合的“传播素质”。XX年,传播素质的概念又被进一步完善,形成“在媒介发达时代人与人有效沟通的能力”这一表述,其内涵为“一个人能以受众为出发点,以双向互动为取向,熟练运用各种传播方式手段,卓有成效地进行传播信息与沟通心灵的现代素质,由传播知识、传播品质和传播能力构成。”具体内容包括

2、:良好的传播心理、宽广的传播胸怀、恰当的传播方式和纯熟的传播艺术。“传播素质”与近年来流行于传播学界的“媒介素养”并不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媒介素养”指的是“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在国内近年来的研究中,其内涵得到了发展,中国媒介素养研究的内涵包括传播和受者两个方面,对于传者来说,侧重点在于新闻传播教育使其具备制造新闻传播产品的相应的能力,对于受众来说,则强调提高其解读、分辨、应用大众媒介的能力。从以上两个概念的表述中不难发现,“传播素质”有着相较于“媒介素养”更为广泛的内涵,它将视域扩展到更为宽泛的社会传播范围,不仅包括大众传播中“人一媒介一人”的关系,也

3、包括人际传播中“人与人”的关系;研究的焦点从媒介转换到人的社会生存。因此,两者之间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更有人明确指出,媒介素养是传播素质的一个子系统。传播素质教育是以“关注人,提高人的传播素质”为基点的教育类型。由传播行为的普遍性和全民性所决定,传播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伴随着人的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具有永恒性;而其对象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具有普适性。这种普遍地、长期地传播教育近年来受到关注,被认为是“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新方向”、“传播教育本土化发展新思路”,直接原因在于其“回归传播本原”的独到视角与“策动社会对于传播教育需求张力”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从更深的层面上讲,“传播素质

4、教育”所蕴含的“突破传播学教育本身,推动国民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不难领悟,因此,其对于“本土化发展中的传播学的社会意义的彰显”这一深层意义也令人期待。交往理论——传播素质研究的理论参照以全体社会成员及其广泛的社会传播行为作为对象范畴的传播素质研宄,其着眼点在于“人如何(利用媒介)进行思想和信息沟通,建构社会关系,改变生存状态”。与大众传播不同,存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的传播,其工具主要是用于沟通的语言,并且,除此之外,语言所处的环境,由环境及传播主体间的关系所决定的附着在语言上的特定的意义也是传播是否有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此看来传播素质研究中所关注的传播行为更大程度上强调人际交往,人

5、际传播是具体的传播形式。德国学者齐美尔(盖奥尔格•齐美尔)认为,社会是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现实的社会。因此,传播素质研宄中,传播行为才具有普遍性和全民性的特征,而传播素质教育才有了普适性和永恒性。可见,传播素质研宄的视域,应该是广泛的社会交往。在传播学中,交往传播理论可以为传播素质的研究提供理论参照。交往传播理论是由帕洛阿尔托小组提出,他们将传播等同于人类行为,提出“人们不能不传播”的观点,并“重视作为理解个体行为的手段的个体与他人的传播关系”。他们提出了“元传播”(关于传播的传播)的概念,认为传播的内容是报告的层次,而传播的关系方面则相当于命

6、令的层次,它传递传播过程中的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的人际关系,一个讯息的关系深度对于讯息的内容进行分类或予以构造。交往传播中“元传播”的概念可以为研宄传播素质研究中人际传播的某些问题提供帮助。人际传播中,人际关系对传播内容和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这种关系还带来人际传播中“装相”与“本相”的冲突。当代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人生存的基本事实是彼此关联着的人。人无法逃避与他人发生关系。我与你相遇,我和你彼此关联,即使我们的交往是一场相互斗争。即使在彼此的关联中,我已不完全是我,你也不完全是你。但只有在生动的关联中,才能直接认识人所特有的本性”。就传播素质而言,它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播能

7、力。传播能力不仅指传者一方以恰当的传播方式表达传播内容,同时也指受者一方能够准确地破译附着在语言上的“言外之意”。从元传播的角度来看,语言行为不仅承载内容,也反映人际关系,这使得传播能力的研究有了具体的对象范畴。此外,哈贝马斯所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也可以给传播素质研究带来启示。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就是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相互作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他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语言行为”,而“语言行为”又是一种“理解行为”,因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