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点燃思想的火炬

论述点燃思想的火炬

ID:22759432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1

论述点燃思想的火炬_第1页
论述点燃思想的火炬_第2页
论述点燃思想的火炬_第3页
论述点燃思想的火炬_第4页
论述点燃思想的火炬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述点燃思想的火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述点燃思想的火炬  新文化运动是价值重建和意识形态革新的双重变奏,它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开始到1923年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结束。1917年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以及1919年五四运动的开始,使其更多地带有了社会改造的意味,《新青年》的同人也或先或后地进人了政治领域。事实上,1918年正是《新倩年》同人悄悄发生分化的一年。《新青年》的口号本身遭到怀疑,李大钊转向马克思主义,胡适仍坚持实用主义,鲁迅先生则更注重对国民性的批判。可以说,1918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分水岭,这一期我们则先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前半部分。  也许慈禧太后并没有充分认识新政的意义,否则她就不会如此自觉地充当清王朝的掘墓人。

2、如果说维新变法更多的是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蒙的话,那废科举、建新军、预备立宪等简直就是在摧毁自己的政制系统。人们从对束缚其心灵的社会价值系统的不信任到对政治体制变革的迫切愿望造成了1911年辛亥革命:然而辛亥革命的凯旋并不标志着任何一种价值体系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而是预示着一系列新的政治争斗和社会价值紊乱的开始。在革命后的农村地区,革命仅意味着换了皇帝和服制,汉人又坐了龙庭;整合乡村社会的,依然是以家庭家族伦理为本位的旧有价值以及与此同构的规范、制度。所以陈独秀慨叹曰:欲建西洋式之新国家、新社会,不可不首先输人西洋式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且不说其结论是否正确.但确为《新青年》创刊的一

3、个由头。1915年6月,陈独秀与易白沙从日本回国。在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其设的洗尘宴上,陈独秀说,现在中国进行政治革命没有意义,须从思想革命始,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  9月份,他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从1916年9月第二卷第一期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为其创刊号写下了激情喷涌的《敬告青年》,鲜明地举起了民主和利一学的大旗。1916年《新青年》搬到北京出版。由于周树人、周作人、钱玄同、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加人而声势大振。《新青年》同人放的第一把火,就是打倒孔家店。  1916年2月,易白沙在情年》杂志上发表了《孔子平议》,指出孔子学术的四大缺陷:尊君权,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讲学问不许

4、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孔子但重做官,不重谋食,易人民贼之牢笼。而陈独秀则笔锋更为犀利: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其心营目注不越少数君王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而现代生活,以经济为之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学生产之大则,其互相证明,论说遂至不可摇动,而社会风纪,物质文明,因此大进。中土儒者,以纲常立教,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独立之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1918年鲁迅先生写下更为著名的《狂人日记》,猛烈抨击礼教吃人。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否定,必须诉诸形式生动活泼、平易流畅的宣传武器。因此,在打倒孔家店的热潮中,文学革命应运

5、而生。胡适,充当了文学革命的急先锋。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实质上是一个文化世俗化的过程。在文学革命方面,鲁迅先生和郭沫若是最为成功的。他们都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新文化运动中另一个有价值的部分是对人本主义的宏扬。事实上,这也正是《新青年》同人头脑中的真正武器。也许只是为了论证旧思想、旧制度、旧道德、旧知识等不合时宜,他们把人权和自由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衡量尺度。那种道前一切天辱嚓(厦产婆蔚鬓乘德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他们试图说明,一个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一个合理、幸福的家庭应当是长幼男女相互理解、相互平等、相互解放、每个人权利义务相当;尤其是众多的女性,应当有男女平等、权利同享

6、的自主精神。  然而,我们说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并不彻底。他们呼唤民主,但并没有真正地在自我身上实现民主;他们呼唤科学,但并不以发展知识来重知;他们呼唤信仰变革,但仍然不自觉地靠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为救黎民于水火提供生活意义,未摆脱修身平天下的牢笼。恰恰只是做出了一种反传统的姿态,其斗争的方法和思维还是旧式的。打倒孔家店,斗争迅速地从学术领域转到政治领域,用政治语言替代了学术论争,以至于并未能从根本上倍开孔学的真象;文学革命,陈独秀做出一幅不容他人匡正的独断姿态;李大钊疾呼:中国必须改变不尊重个人之权威的立国精神,但却更迅捷地把自己对社会的价值理念转向了社会改造。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不彻底的原因,首先

7、是因为它仅仅是知识界的一种努力,并未能得到大众的呼应,《新青年》的发行量最高时也未超过2万份。  其更深刻的背景是虽然民族资产阶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以喘息,但更为广阔的经济结构依然是小农经济,这就既束缚着新文化运动的天地,也制约着开拓者的眼光。如果回到陈独秀的慨叹,我们会问:建设新国家,须有新信仰;而中国的实际是新信仰的建立又有赖于社会改造的完成。到底是自由第一,还是国家第一?这是前期新文化运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