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秋经》“公孙敖不至而复”(1)

说《春秋经》“公孙敖不至而复”(1)

ID:22764480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31

说《春秋经》“公孙敖不至而复”(1)_第1页
说《春秋经》“公孙敖不至而复”(1)_第2页
说《春秋经》“公孙敖不至而复”(1)_第3页
说《春秋经》“公孙敖不至而复”(1)_第4页
说《春秋经》“公孙敖不至而复”(1)_第5页
说《春秋经》“公孙敖不至而复”(1)_第6页
说《春秋经》“公孙敖不至而复”(1)_第7页
资源描述:

《说《春秋经》“公孙敖不至而复”(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说《春秋经》“公孙敖不至而复”(1)  [摘要]主张对《春秋》经传的诸多“复”字作具体分析,不赞成时它们作笼统而不切实际的结论。由此入手,本文对唐代陆淳与当代大学者杨伯峻先生相关的说法提出了批评。  [关键词]《春秋》经传;“复”与“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春秋经》文公八年:“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丙戌,奔莒。”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引唐陆淳《春秋集传纂例》云:“还者,事毕;复者,未毕。”  今按:杨先生这里的引文,见《春秋集传纂例》卷八“还复”条,原文如下:“《公羊》云:‘还,善辞也,比‘复’为善也。《谷梁》云:‘还者,事未毕。复者,事毕。’文正倒也,当为‘还者

2、,事毕;复者,事未毕’。”依此例,上引文公八年《春秋经》的意思就是:公孙敖前往京师,没有到达,因而事情没有办完。丙戌那一天,他向莒国跑去了。  同年《左传》对上引《春秋经》解说如下:“穆伯如周吊丧,不至,以币奔莒,从己氏焉。”穆伯即公孙敖。“如周吊丧”是他“如京师”要办的事。什么事呢?如《春秋》经传所说,那是因为前些时候周襄王驾崩,所以鲁文公派公孙敖做使者,到东周京城去吊丧。谁料公孙敖无意完成使命,还没有到京城,竟然携带本来用于吊丧的礼物,跑到莒国他早就看上的一个女人(己氏)家里去了。看《春秋》经传有关此事的记载,用上引古今大学者的解说,似乎已经文从字顺。然而事情是不是说清楚

3、了?究竟有无可疑?  首先的问题是:公孙敖出使未果,为何说是“不至而复”?为何不说是“其事未备”或“未了”?为何不说是“无成”、“未遂”、“不果”或“不终”?在汉语训诂史上,“复”何时有了“事未毕”的意思?果真有“事毕曰还”、“事未毕日复”的通例吗?文公八年《春秋经》“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句式与“公如晋,至河乃复”一类颇相似,是否可以用类推法,将“不至而复”的“复”解释为“回归”或“返回”呢?我们认为应作具体而深入的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简单地回答说可以解释为“回返”,不对,因为《春秋经传》都已交代:公孙敖“奔莒”而去了,当时他根本没有返回鲁国。简单地说不可以解释

4、为“返回”,也不对,因为“不至而复”与“至河乃复”、“至雍乃复”、“至黄乃复”实在性质相同,“至河”、“至雍”、“至黄”实质上也是“不至”(未达预定目的地),“而犹乃也”(见《经传释词》卷七),难道同一种句式中的同一个“复”字偏偏又意思不同?  我们认为“公孙敖不至而复”的“复”也是返回本国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与“至河(或雍)乃复”之“复”确实相同,但二者在意义上又有差别。“不至而复”的“复”是“复命”,“至河(雍)乃复”的“复”只是返回的意思,因为鲁公与郑伯身为国君,没有回国复命的任务。宣公八年《春秋经》“至黄乃复”的仲遂与公孙敖身份相仿,都是奉命出使,都有回国复命的职责。

5、可以说文公八年《春秋经》“不至而复”与宣公八年《春秋经》“至黄乃复”两“复”字性质更多相同,都是出使者回国的意思;如果归途并无变故,如果两支奉命出使的人马都回到本国,那么,其差别只是复命者和复命缘由不同罢了。  现在可以提出本文最后一个问题了:既然公孙敖没有回国,那么文公八年如京师吊周王丧未果而复命者为谁?  依《礼经·聘礼》,古代国君遣使聘问,先命使者,“既图事,戒上介,亦如之”。上介为使者之副,使者与上介(副使)都是国君在朝亲自任命的。上介之下还有众介,所谓众介是使者与副使(上介)的随行人员。对受聘国而言,使者又称为“宾”。“使者归,及郊,请反命。”所谓反命就是复命。奉命

6、出使他国,回国后应该报告情况,不可有始无终。周代聘礼已经很细密,制定了应付种种意外事故的礼节。譬如:倘若使者病亡,怎么办?“宾入竟而死,遂也……介摄其命……归,介复命。”(转载自zw.NSEaC.作文网)  鲁文公八年秋,周襄王去世,鲁文公派公孙敖到天子都城去吊丧,肯定任命了上介做公孙敖的副手。公孙敖一行未达京城,公孙敖携带吊丧的礼物奔莒而去了。而上介不思作为,不以鲁君使命为己任,竟返回鲁国向文公复命,如周吊丧大礼也就不了了之。复命者为上介,此上介姓名不见于《春秋》经传,后世不得而知。  历代礼家对文八年《春秋》经传记载的公孙敖未能如周吊丧一事多有批评。《朱子语类》卷八十三引

7、某先生的说法,加上朱熹自己的议论,如下:“只如京师不至而复,便是大不恭。鲁亦不再使人往,便是罪。如此解之,于经文甚当,盖经初无从己氏之说。”我们的看法:即使《春秋经》初无从己氏之说,若从周礼的立场出发,就不能不批评公孙敖“大不恭”而鲁君亦有罪。后来《左传》一语道破公孙敖当时的去向,其失礼之罪更加昭彰了。  其实宣八年“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亦失礼。“仲遂卒于垂”,据杜注,“垂”为齐地,则其人已人齐境,依礼应当将聘问之事办完。但仲遂终究是因疾病而复,与公孙敖因从莒女而失礼,毕竟不完全一样,失礼程度自有区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