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

ID:22792963

大小:110.50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8-10-31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_第1页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_第2页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_第3页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_第4页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  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史思明起家的营州一带,在开元时就已成为粟特人的新家园。经过安禄山的经营,河北地区成为粟特商胡的向往之地,加上突厥部落内的胡人南下,在天宝末年以前,河北已成为胡化之区。安史乱后,一方面,唐朝出现排斥胡人的情绪,许多粟特人蒙受打击,纷纷向河北三镇转移,寻求新的生存之地。大量粟特胡人迁居河北,加重了河北的胡化倾向,也增加了河北藩镇的力量。最后,加入到晚唐强劲的北方民族沙陀部的粟特人,又成为五代王朝的中坚,甚至像石敬瑭那样当上了皇帝。另一方面,安史之乱虽然造成唐人对“胡化”的反感,但并没有影响粟特人在长安的继续存在,他们用改换姓氏、郡

2、望等方法来转胡为汉,如武威安氏改姓李氏,康姓附会出自会稽,何氏自称望在庐江,而且同属伊朗系胡人的波斯人则在长安继续存在,仍然声称自己是“西国波斯人也”,并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信仰,使唐朝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精神一直保持到晚唐[1]。  在本文中,笔者试就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问题,略做申论。一、安史之乱后唐朝境内对胡化的排斥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的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民族共存的大国。不论在安史叛军当中,还是在平定安史叛军的唐朝军队当中,都有大量的外族民众,包括西域胡人。因此,我们把安史之乱定性为争夺统治权利的斗争,而不把它看作是一场不同民族间的民族斗争。

3、然而,安史之乱的领导者安禄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在唐朝人眼中是地道的“杂种胡”,即昭武九姓出身的粟特人,他们发动了这场叛乱,给唐朝社会造成了巨大创伤。因此,在安史之乱的平定过程中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唐朝境内出现了对胡人的攻击和对“胡化”的排斥。  这首先表现在唐朝对安禄山的痛恨上。《旧唐书》卷一○《肃宗本纪》记:至德二载(757)十一月,肃宗进入刚刚收复的长安后,“宫省门带‘安’字者改之。”[2]《唐会要》卷八六《城郭》记载略详:“至德二(三)载正月二十七日,改丹凤门为明凤门,安化门为达礼门,安上门为先天门,及坊名有‘安’者悉改之,寻并却如故。”[3]《资治通鉴》卷二二○至德二

4、载年末记:“更安西曰镇西。”[4]出于对安禄山的憎恶而把一些地名、坊名和门名中的“安”字改掉,显然是一时的情绪冲动,因为“安”字本身是个具有褒义的字,在人们习惯使用的地名、坊名、门名中大量存在,多不胜改,因此,《唐会要》说很快就又改了回去[5]。但是,我们从这个事情上不难看出,唐朝极力希望抹掉所有安禄山的痕迹。  其次表现在对胡人的排斥甚至杀戮上。傅乐成先生在《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一文中,举安史乱后唐朝对异族立功将领李光弼、仆固怀恩、李怀光三人的猜忌为例,来说明夷夏之防的转变[6]。其中的仆固怀恩,原为铁勒仆骨部人,贞观时就归降唐朝,祖父以来三代任金微都督府都督。仆固怀恩后效力

5、于朔方军,自安禄山叛乱以来,“所在力战,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说谕回纥,再收两京,平定河南、北,功无与比”[7],却被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和宦官骆奉仙构陷,而朝廷不辨曲直,代宗听信中使片面之辞,袒护辛云京,最后逼得仆固怀恩走上反叛道路[8]。从整个事件来看,仆固怀恩之叛,完全是唐朝君臣对于胡人将领的猜忌心理造成的。  这种对胡人厌忌心理的极端做法,就是对胡人的杀戮。自代宗时,“九姓胡常冒回纥之名,杂居京师,殖货纵暴,与回纥共为公私之患”。德宗即位,建中元年(780)命回纥使者董突尽率在京师的回纥及粟特胡归国。这些人到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后,数月不归,厚求资

6、给,并暴践庄稼。同年回纥顿莫贺可汗新立,在漠北杀九姓胡二千多人,居于振武的九姓胡密献策于唐振武留后张光晟,请杀回纥。而张光盛却喜其党自离,勒兵掩袭,将回纥及九姓胡一并杀戮,并聚为京观。董突为回纥新可汗的叔父,回纥遣使请专杀者复仇,但德宗只是贬张光晟为睦王傅,寻改太仆卿[9]。张光晟在动手之前,曾上奏朝廷,称:“回纥本种非多,所辅以强者,群胡也……请杀之。”[10]朝廷虽未准其奏,但从事后的处理来看,显然对杀胡事件予以默许和庇护。由此可见,唐朝军将对九姓胡的憎恨较回纥为重,而朝廷对诛杀胡人的做法不予追究,这不能不说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君臣对胡人的厌恶,特别是对于与安禄山、史思明同种的

7、粟特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这种由于对安、史以及胡人的厌恶感,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唐朝前期胡化现象的否定,并且把这种胡化看成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人姚汝能著《安禄山事迹》卷下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服,为豹皮帽,妇人则簪步摇,衩衣之制度,衿袖窄小。识者窃怪之,知其(戎)〔兆〕矣。”[11]这是把天宝初年长安盛行穿胡服的风气,看作是安史之乱的征兆。五代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也说:“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故有范阳羯胡之乱,兆于好尚远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