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ID:22891385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1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_第1页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_第2页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_第3页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_第4页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_第5页
资源描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摘要:本文从素质教育、新课标要求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以求共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的教育者。而语文作为综合性极强的一门人文学科更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德育使命。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

2、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加课程改革实践一年来,我一直努力尝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努力为民族素质的复兴尽己所能,我也希望能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以期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成效。故于此抛砖引玉,谈谈我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缘文释道,因道释文  高中语文新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3、。注意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教材在选文上,注意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课文不但可以作为学生读写的范文、样本,同时还可以用来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灵魂、激发热情。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促使人格的健全、人格的完善。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因而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在语文课本中,有孔子充满积极入世精神的《论语》,表现出庄子渴望逍遥游于天地之

4、间的潇洒的《逍遥游》,凸现出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峥挺立的人性的尊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充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爱情怀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展现出苏轼儿女情长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辛弃疾的洋溢着英雄情怀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近现代有鲁迅先生深刻犀利的《拿来主义》,朱自清先生清丽典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恬淡温和、京腔京韵、洋溢着浓厚文化气息的《故都的秋》,沈从文流淌着水的柔情的《边城》,史铁生关于生与死的哲思的《我与地坛》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

5、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同学生对话,真正地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比如在讲解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我让学生讨论陶渊明的人生观,有的学生从王家大院的对联“尝读诸葛出师表寻梦拔剑报国,转忆陶潜归去来却何种豆南山”,说到两种人生,一种是诸葛亮式的积极追求,立志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古剑人生”,而另一种是陶渊明式的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归隐田园的“菊花人生”。批评了陶渊明的回归,认为那是一种懦弱的行为,而只有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屈原的那种“路漫漫其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6、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积极的人生才是令人赞许的。而另一些同学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陶潜力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所做的正是他想要做的,封建社会多少的士大夫都想要走出那个扼杀人性尊严的官场,比如李白写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也写过“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但是他们虽然心向往之,却没有真正地走向田园,只有陶渊明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并毅然绝然地走向诗意的生活,这种选择本身就证明了陶渊明的气节。而我们的生命中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诱惑,使人难已割舍,只有学会果断地放弃,才能拥有更完美的人生。  这样的

7、课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盎然的兴味中得到了道德与美的陶冶。二、遇物则诲,择机而教  教师教育学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并且要善于制造机会。孔子就善于选择并制造机会。他经常带着学生云游四方,有一次,他们先后遇到善于捕蝉的老者和善于捕雀的老人,孔子并不急于发表言论,而是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询问,总结出熟能生巧的学习经验,得出“三人行,必有我师

8、焉”的结论。  为了配合学校的“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课前我故意在教室门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