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观哲学论

探讨中观哲学论

ID:22914135

大小:60.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01

探讨中观哲学论_第1页
探讨中观哲学论_第2页
探讨中观哲学论_第3页
探讨中观哲学论_第4页
探讨中观哲学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中观哲学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中观哲学论中观哲学论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观哲学论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世界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 哲学产生于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实质上是一个观的世界。人之观多种多样,大体而言,可分为“以我观物”与“以物观物”两类;与此相对应,人的生活世界其实可以分为“有”的世界与“无”的世界。有的世界是人类共有的现象世界,而无的世界则是人类共通的形上世界。中观哲学试图调和有的世界与无的世界的对立,认为宇宙万物以“外在关系”而相互联系时,则生成有的世界,此即“一即一切”;当宇宙万物以“内在关系”相互连接时,则生成无的世界,此即“一切即一”。因此,一

2、即一切与一切即一其实是中现哲学的一体两面。中观哲学不仅是认识论,而且是存活论,它源自于人类的“生命十字架”的展开方式。人类既需要从中观的角度来审视与了解自身,同时也需要运用中观之智来克服人类面对的两个世界的紧张与对立。  关键词 中观哲学 生活世界 外在关系 内在关系  简介 胡伟希(1948-)男,湖南省长沙市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A 0439-8041(2008)07-0046-07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世界上各大文明都有各自的哲学传统,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那么,中国哲学作为世界上源远流长的一种哲学传统,其根本

3、特征到底在哪里呢?要回答这个理由,必须从对世界的“观”说起。哲学是对于世界或者存在的一种“观”,而中国哲学的观相对于西方哲学观而言,可以称之为“中观”。假如将中国哲学墨于世界哲学之林来考察,可以说,中国的这种中观哲学其实提供了哲学家族中的一种范型。    一、世界从“观”开始    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首次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但这种有效不是出于某个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相反,“每个目的都以生活世界为前提。就连那种企图在科学真实性中认识生活世界的普遍目的也以生活

4、世界为前提”。在胡塞尔眼里,生活世界是一个先于科学世界而出现的世界,具有认识论上的本源性。海德格尔进一步发展了胡塞尔的说法,强调生活世界是一个“此在”的世界;到了哈贝马斯,则提出生活世界是一个互为主体性的世界。总之,无论他们心目中的生活世界具体所指是什么,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与生活世界其实就是一回事情。  什么是人的世界呢?人的世界是有“观”的世界。这里所谓的“观”是指“人观”。《周易·系辞传上》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凶吉”,“(圣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可见,在中国古典哲学的语汇中,“观”被理解为人观察

5、与理解宇宙万事万物的活动与策略。现在人们通常把观与见联系起来,将观(察)理解为见(闻)。其实,“观”与“见”大不相同。见是观的结果,受观的方式影响与制约;由于观的方式不同,其所见也就不同。而以见代替观,其用法也大有玄机。魏晋时期,钟会到嵇康隐居地看望他,嵇康问钟会看见了什么,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所谓“闻所闻”、“见所见”就不怀好意。假如他毫无成见,如实地来观察一番的话,应该说“观所观而来”才对。而由于“闻所闻而来”,在未来以前就已经有所闻,预先有了偏见,当然就不能“观所观而去”了。  人之观多种多样,大体而言,可分为“以我观物”与“以物观物”两

6、类。所谓以我观物,是预设了“我”(无论是作为个体的“小我”还是作为人的类存在的“大我”)的在场,故一切是从我的眼中、各种感觉器官中得之(其实也包含有各种成见:“闻”)。所谓以物观物,是指没有主体出场,完全站在物的立场上的一种观。理由是:这如何可能?  后期海德格尔在讨论存在理由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存在是把自己展示为“表现出的存在物的出场”。这里,存在是作为存在的表现物而出场的。他还指出:为了从存在物中看出存在,需要借助于一种称之为“哲学现象学”或“本体论现象学”的策略,来从存在者观照出存在来。而这种哲学现象学或本体论现象学的策略在认识过程中暂时“悬置”了认识主体,

7、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物观”的策略。当然,在海德格尔的哲学文本中,他始终未使用“观”这个词汇,但这不等于说他否认以物观物的策略。他说:“哲学以响应方式存在,响应乃是与存在者之存在的声音相协调。”这里的“响应”就有“物观”之意。然而,在中国哲学文本中,却有大量关于这种物观策略的文字说明。例如,老子哲学称之为“玄览”、“静观”;儒家哲学称之为“德性之知”;大乘佛教称之为“现观”。等等。而在很早就出现的儒家经典《周易》中,就出现了“观卦”,对于“物观”中存在者如何呈现存在的样式作了分解的说明。《易传》更是将物观称之为“大观”,认为“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像上

8、》)。看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