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的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

论“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的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

ID:22939690

大小:5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2

论“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的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_第1页
论“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的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_第2页
论“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的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_第3页
论“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的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_第4页
论“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的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的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的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摘要 湖南《大公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形成了自己的舆论思想观点,并以此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导致公众“态度”的改变。  关键词 湖南《大公报》 新闻舆论 引导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与非理智的成分。”新闻学者王雄将舆论细分为公众舆论和新闻舆论。新闻舆论是一种高度自觉的、理性的、趋于平衡的自为意见表达系统,它摆脱了公众舆论通常具有的不确定性、混乱性、盲目性、偏狭性和情绪性,而达到一

2、种确定的、有序的、条理化的、自我负责的认识层次。而舆论引导就是用新闻舆论引导公众舆论。故一份报纸要对社会公众舆论进行引导,它本身必然具有二定的舆论观。  湖南《大公报》是湖南省民国时期办报时间持续最久的一份民营日报。1915年9月1日由刘人熙、贝允昕、李抱一、张秋尘、张平子等创办,它是因主张反对袁世凯而从《湖南公报》中分离出来的,贝允昕、李抱一、龙兼公、朱让丹、陶菊隐等都是清末新式教育培养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五四”政治运动和思想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们所主持的湖南《大公报》在湖南的新文化运动中充分发挥了报纸的宣传与鼓动优势,积极引导公众舆论,促进了湖南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湖南《

3、大公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形成了自己的舆论思想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报纸是公众进行思想交流的媒介。《大公报》总经理贝允昕在六周年纪念辞里说:“人之心一理,而人之事不变,其所恃以为交通之利器者,厥惟言语。文字者,无声之言语,新闻纸者,有体格之文字……人之生也,非与人人相交接,则无以为生……顾利害之显,诸事者易见,而是非之衰,诸理者难明。是是非非,是谓舆论。新闻纸者,又欲罗列其具体之事实,而即以阐示、抽象之公理也。”这里明确指出报纸是人们赖以进行思想交流的利器,舆论则是社会上关诸“利害”的事。报纸则是对舆论进行报道并阐示其中所含的公理。二,报纸为舆论机关,有代表舆论改造舆

4、论之职。报纸主笔龙兼公在《报纸和舆论》一文中,指出报纸不等于舆论,但和舆论“关系密切”,归纳出报纸与舆论的三种关系:“报纸创造舆论”,“报纸代表舆论”和“报纸改革舆论”。即舆论可由报纸创造出来。报纸发表某种新思想新主张,得到群众的赞同而渐渐成了一种舆论;代表舆论是指社会上有某种舆论,报纸于适当机会替他宣布出来。有时加以批评表示赞助的意思,报纸替舆论作喉舌;改革舆论是指报纸认为某种舆论有错误或不妥当适宜之处,把他纠正起来,并能成功……并认为改革与创造舆论为要。这种报纸和舆论的观点已和现代新闻舆论观的“制造、引发、引导舆论”相一致了。关于报纸的功能,则认为“人有恒言,皆日报纸为舆论机关,

5、所以监督政府指导国民。”至于舆论监督的方式,则认为“有先时之舆论,如天将旦而鹤鸣;有应时之舆论,如秋已至而蝉噪。”可以看出《大公报》同人舆论观:报纸所载,即新闻舆论不等同于社会舆论,而是经过报纸编辑主笔等经过了精心选择的部分社会舆论;并以此舆论引导社会舆论最终对社会公共事物施加影响,对政府事务施加监督。《大公报》主笔的关于报纸舆论的认识与现代新闻学学者王雄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新闻舆论是通过媒体所表达的社会舆论”。因为他们对新闻舆论功用及报纸的社会角色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我’之所言,盖天下之公言,然又坦白为怀,无所自私……”虽然本报“迭受摧残楚辱,同人再接再厉,绝无怨无尤人之意……

6、吾人既发大愿心,以言论为救国觉民之具。宁使言而不用,毋使知而不言……其于觉民牖世之言论本旨,不其左哉……”其“本旨”是鲜明的,有力的。  所谓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大公报》认为在舆论宣传“到了真理大明,疑点尽释的时候,(民众)不但绝不怀疑,并可以由创造改革(舆论)的结果变成一同化的新舆论。”实质上就是用新闻舆论去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以《大公报》的立场和观点去改造公众的立场和观点,简言之,就是导致公众“态度”的改变。湖南《大公报》为了达到形成“一同化的新舆论”的目的,使公众态度有所改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树立正面形象、确立话语权威    湖南《大公报》一

7、开始就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1915年9月,刘人熙、贝允昕、李抱一、张秋生、张平子、龙兼公等反对《湖南公报》仰承袁氏鼻息,愤而辞职另创办《大公报》,声明“‘我’之所言,盖天下之公言,然又坦白为怀,无所自私,故号大公”在创刊词《本报宣言》提出办报宗旨,其一是反对帝制维护共和。认为主张复辟君主制度,“实不啻提倡革命,当然为法律所不容?”其二便是反对党争,主张报纸“中立”。“今日之新闻……或根据朋党系统,或附属政治之机关……(本报)绝不肯步此二者后尘。唯以大公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