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与时代和社会相感应

试论与时代和社会相感应

ID:22942794

大小:6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02

试论与时代和社会相感应_第1页
试论与时代和社会相感应_第2页
试论与时代和社会相感应_第3页
试论与时代和社会相感应_第4页
试论与时代和社会相感应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与时代和社会相感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与时代和社会相感应与时代和社会相感应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与时代和社会相感应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万县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考大学时便以一篇《六经皆史论》获第一名,给主考老师以深刻印象。入高中适逢“九一八”事变,遂有书生报国之志,与同学一起在成都《大川日报》上创办《满蒙藏周刊》,并自撰《英国侵略西藏之前前后后》一文连载之。考入川大后又在校刊连载《地理环境与藏族文化》一文,实亦中学时所作。  那时先生已参加青年党的活动,同时又学前人说:“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此说应很久远,在宋代大儒程颐的口中,已

2、是“古人言”了。与高人晤谈,本是难得的机遇。是否获益,则全看缘分。有缘则能有所悟,似知似觉之中,学问已经长进,往往胜过自己读书。  余生也晚,不少大师已归道山。且老先生大多谨守不好为人师的旧训,不叩不鸣。读大学时尚不悟高人言传的紧要,往往仅向授业的老师请教,又错过了一些机会。大学毕业后,渐有所悟。曾到北大进修半年,北大的课仅听了一门,却蒙周鸿山先生引介,常到清华园向吴其玉先生请教,真是名副其实的获益匪浅。在美国念书时,蒙吴老先生介绍,又得以向他昔年的弟子刘子健先生请益,更领会了当面言传可以使人通达的微妙。回国之后,已知珍重类似

3、的机会,而老先生却又少些了。  然而机遇总是有的,回四川大学任教后,承好友先容,有幸拜识吴天墀先生,面聆雅教,确有听一言胜读十年书之感。先生治学本目光四射,或也希望道术能传,故对各方面的后学皆不吝点拨,循循善诱,使人如沐春风。有段时间,常去请益;驽钝如我,亦觉学识皆进。而先生并不拒人于门墙之外,有时兴之所至,竟自扶杖扣门,说是“来看看你好不好”。那时我住五楼,先生已年逾八十,拾级而上,即使体力能支,亦非老人所宜。感动之余,也不免有些后怕。唯自己文债日多,登门向先生请教的次数渐少。后来也曾起念要为先生做一口述史,终未付诸实行,留

4、下永远的遗憾!  我在川大念书的时候,吴先生便是位传奇式的人物。传闻徐中舒、蒙文通二先生都曾说过,四川大学历史系培养出的学生,吴天墀是最好的。两位老先生都是一言九鼎之人,所以吴先生在川大的地位,不问可知。那时只听说先生在一九四九年前曾任县长,是青年党的中央委员,也是第一届国大代表,遂被定为“历史反革命”。那些年能有工作名曰“参加革命”,反革命自然也就没有工作,只能长期靠拉车谋生。后经徐中舒先生援引,进川大历史系资料室,才稍稍回归史学,然亦长期不顺。  后来与先生接触稍多,才知先生任县长之前,还曾任西康省政府秘书,为省主席刘文辉

5、写讲稿三年多。中江李鸿裔曾挽曾国藩,说他“上马杀贼,下马做露布”。若不计事功之大小,吴先生在国难(对日抗战)时之所为,庶几近之。理想型的士大夫,从来不必有专长,却也随时预备着召唤。以过去的观念看,先生亦所谓经世致用之才乎?  以前仅从先生自撰的《往事悠悠》中略知其经历,最近读了先生长子杨泽泉(随母姓)世兄自印的《犹忆昨夜梦魂中——遥祭我的父亲吴天墀》一书,始知先生的人生,远更坎坷,仿佛应了那句老话:不如意事常八九。  吴天墀先生一九一二年生于四川万县,七岁入私塾,八岁父亲就去世。入小学后,时断时续,辗转多校。甫入中学一年,母亲

6、也因病弃世,先生竟不得不“自立”,只能在同学扶助下继续学业。适逢过年,竟无家可归,还是同学何其芳邀至其家暂住。先生于年三十夜草草葬母,在寒夜中孤身步行二十余里,二更时分才找到何家。人生冷暖,集于一日,终生难忘。  后先生投靠在涪陵的母舅,得其资助,读完中学,又考入四川大学。也因此,先生常对人说是来自涪陵,以致不少人也误认先生为涪陵人。或许万县已是不堪回首的伤心地,然先生仍以“浦帆”为别名(在一段时间里甚至代替了本名),寄寓其怀乡之情。万县古为南浦郡,先生自述,这名字表示他还希望“有朝一日能扬帆游弋于大江之滨的故乡”。不料帆从南

7、浦起,漂泊此一生。无家之乡,终生难归,只成一位“从名分上讲还算是万县的人”。言似平淡,想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  不过,当年四川各地的教育水准不低。先生虽家境不好,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段读书经历,他自己说得较少。唯从小学起就能常考第一,必以能文称;尤其旧学渊深,诗做得相当好,得蜀中士风之正传。如一九六二年初春曾有《闲居独学》一首:  竟日不出户,寂寞守空斋。春风岂虚到,柳眼又新开。  竞食鹅儿闹,窥帘燕子来。陈编看不厌,暝色上莓苔。  时先生落难于川大十四宿舍,那是一片由过去火柴厂旧址改建的简陋平房,须

8、用公厕,先生所居小屋,适为其邻。地面潮湿,杂草稀疏,藓苔错落,实非宜居之地(莓苔既是用典,也是写实)。而其诗不怨不怒,字面疏淡,有老杜之风,所谓“蕴藉最深。有余地,有余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陆时雍语)。不见其人读其诗,也可略知其襟抱。  先生在中学就熟读了章学诚的《文史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