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

浅议“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

ID:23010831

大小:62.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2

浅议“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_第1页
浅议“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_第2页
浅议“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_第3页
浅议“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_第4页
浅议“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批判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 以“外在批判”为根据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批判由于其“外在性”,被证明是一种无根的、独断的和独白的,以否定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归宿的批判。要克服哲学批判性的这一深层困境,就必须克服“外在超越”的哲学前提和思维方式,在保持哲学超越性视野的同时,消解其外在性及其由此所带来的抽象性与独断性,实现从“外在超越”向“内在超越”的转换。在实践哲学的范

2、式内,马克思以一种辩证的方式理解哲学的“内在”与“超越”的关系,从而实现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使哲学的批判性真正成为了内在于现实生活同时超越现实生活的真实力量。由此,哲学批判的主题和内容不再来自于先验的理论原则而完全于生活实践;哲学批判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对现实世界的裁决和评判,而成为生活实践的内在环节与推动力量;同时,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集中体现在了哲学批判的思想旨趣和理论功能上。  [关键词] 外在超越  内在超越  哲学批判  实践理性  [] A [] 1000—7326(2010)09—0014—06   

3、 批判性是哲学最根本的理论性质之一。长期以来,虽然哲学史上不同哲学家和哲学派别对哲学批判本性的具体理解不尽相同,但都共同渗透和体现着哲学特有的批判精神。苏格拉底自称“雅典的牛虻”,康德把其哲学称为“批判哲学”,马克思明确认为“辩证法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等等,哲学家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哲学批判本性的理解与认同。然而,在当代哲学中,哲学的“批判性”本身却成为了一个不断遭遇“批判”的理由:哲学的“批判性”是否应该走向终结?哲学批判的立足点、标准和根据是什么?如何理解哲学批判性的功能与旨趣?这一系列前提性理由被不断

4、提出来,使得哲学的批判性面对空前的挑战。    一、“外在超越”与“哲学批判”的困境    哲学的批判性何以成了理由?当代哲学对哲学批判性进行质疑的深层背景与根源究竟是什么?要对哲学的批判性进行自我辩护,这是必须回答的首要理由,而要回答这一理由,就必须反省传统形而上学所代表的哲学批判方式。  在基本的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上,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批判是一种以“外在超越”为根据的“外在批判”。  “超越”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超越现存感性世界,去寻求不同于现存世界的“本质世界”;超越在场的东西,去追求“不在场”的东西;超越

5、当下的东西,去追求“非当下”的超验存在,这种“超越意识”是哲学自产生起就禀赋的精神气质。很显然,在这种超越意识中。已经蕴含了对现存世界的批判态度。但是,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在根本上是一种“外在的超越”,它建立在一系列二元对立的基础上:现象与本质、虚妄与真实、潜能与实现、不自由与自由等等。在这二元关系中,前者代表着超感性的、永恒的、普遍性的世界,构成了后者的“本质”和“生命”。以这种“外在超越”为根据,哲学的批判必定是一种“外在批判”。  “外在批判”是一种把哲学批判的立足点先验化与绝对化的批判方式。批判活动需要批判的“出

6、发点”和“标准”,只有确立了这种“出发点”和“标准”,“批判”才会获得自身的根据和尺度。按照上述形而上学的超越方式,确立批判的立足点和标准并实行有效的哲学批判,最为关键的是超越有限的感性世界,发现一个永恒、终极、普遍性的超感性世界,超感性的世界代表着真理、至善与正义,因而具有充分的合法性来充当哲学批判的根据和尺度。以之为出发点,哲学就将获得对一切进行批判的话语权与制高点,哲学作为特殊的“超级学科”的地位将因此得以确证。批判的对象是现实世界,但为了批判能够批判现实世界,它要到现实世界之外寻求一个阿基米德点,并从它出发来实

7、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通过否定现实世界来寻求批判的立足点,这是传统形而上学在回答和解决“批判何以可能”理由上所遵循的基本思路。  在哲学史上,柏拉图通过“两个世界”的区分来寻求批判立足点的定势,开创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批判范式。他的“理念论”被称为西方经典“理想主义”的奠基地,其真实作用在于它确立了对于可见的感性世界的批判维度,可知的理念世界代表着纯粹的、必定的、普遍性的真理领域,它为哲学超越感性世界、批判后者提供了先验的标准与尺度。对此,海德格尔曾概括道:“自晚期希腊和基督教对柏拉图哲学的解释以来,这一超感性领域就被当

8、作真实和真正现实的世界了。与之相区别,感性世界只不过是尘世的、易变的、因而是完全表面的、非现实的世界。尘世的世界是红尘苦海,不同于彼岸世界的永恒极乐的天国。如果我们把感性世界称为宽泛作用上的物理世界(康德还是这样做的),那么,超感性世界就是形而上学的世界了”。通过“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两个世界的区分,来寻求哲学批判的终极立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