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探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ID:23019064

大小:5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2

探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_第1页
探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_第2页
探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_第3页
探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_第4页
探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盈余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是,另一个理由也随之产生:管理层为了提高薪酬或者谋求行政级别的晋升,当企业的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水平时,他们出于自身利益会产生强烈的盈余管理要求。在没有有效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时,人便有动机采取盈余管理行为。  为了降低委托成本,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将公司治理结【摘要】随着国内越来越多上市公司造假案件的披露,使得投资者和政

2、府部分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盈余管理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都是基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前者是委托理由的解决途径,后者是委托关系所产生的后果。因此,本文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出发来探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盈余管理治理结构委托理论信息真实性  一、盈余管理概念及产生理由分析  1、盈余管理概念  对于盈余管理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的定义也各不相同,Scott(1999)在其发表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

3、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具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一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者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会计盈余。Davison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比较具体而相对狭义的定义:在公认会计准则限制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目前对于盈余管理概念普遍认同的是,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而进行的蓄意行为。企业管理当局通过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和策略、安排交易的时间和方式、利用会计估计等方式来修改会计盈余信息,这些手段能够转变企业

4、的真实盈利在不同期间上的分布。  2、盈余管理产生理由分析  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与空间。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的业务通常都是复杂、多样以及不确定的。在处理业务和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对各种不同会计政策和策略进行判断并加以选择,只要处理方式符合《企业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并且不违反会计准则,甚至还可以使用不同的会计政策或估计去影响或转变财务报告。对于财务报告中存在的很多未来经济事项,管理者必须作出判断。另外,对于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预收或递延账款、坏账损失等等,管理者都有其操作空间。会计准则的这种灵活性和

5、不完全性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企业管理层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和处理策略,以使报表中的盈余信息达到期望目的。  Scott在其《财务管理理论》一书中指出,方出于奖励动机、税收动机、契约动机、更换首席执行官、政治动机、新股动机都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从股份制公司制度建立以来,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制公司本身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即信息不对称以及造成的委托理由。由于委托方和方的效用函数不一致,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定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双方基于自身利益最大

6、化的相互博弈过程中,产生了通过签订薪酬契约的方式来促使管理层为了股东的利益服务,这些契约中薪酬奖励的条款往往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相挂钩,而衡量经营业绩是否达到或超出预期,又要靠财务数据说话。于是,另一个理由也随之产生:管理层为了提高薪酬或者谋求行政级别的晋升,当企业的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水平时,他们出于自身利益会产生强烈的盈余管理要求。在没有有效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时,人便有动机采取盈余管理行为。  为了降低委托成本,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将公司治理结构与经理人股票期权相结合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以降低成本,提高公司

7、的经营效率,更好地满足委托人的利益。  二、公司治理结构  1、公司治理结构概念  如前一节所说,自股份制公司制度建立以来,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比个体企业或合伙制企业要复杂得多。所有者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应的规范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保障企业的效率和业绩,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便应运而生。然而由于看待理由的角度不同,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OliveHart(1995)认为,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条件是委托理由的存在。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状态下,必须设计

8、相应的制度安排以解决委托理由,解决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减少成本。这种制度安排就是公司治理机制。  吴敬琏(2000)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监事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