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及机制建构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及机制建构

ID:23020789

大小:78.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0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及机制建构_第1页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及机制建构_第2页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及机制建构_第3页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及机制建构_第4页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及机制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及机制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及机制建构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天津市三个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区县就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现状、培训过程以及扶持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堪忧、培训体系不健全、扶持激励体系不完善,于是,试图基于观念体系、教育培训体系、扶持激励体系和认定管理体系尝试构建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培育机制;天津市;试点作者简介:张洪霞(198H),女,四川射洪人,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人事测评工作研究;吴宝华(1959-),男,天津

2、农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城融合视阈下稳步城镇化与新生代农民就业转型协同机制研究”(编号:13AJY008),主持人:刘洪银;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研究”(编号:TJYY13-025),主持人:吴宝华;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6-0026-06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1]。随着城镇化的逐步

3、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但同时也使农村呈现出空心化、兼业化、女性化的发展趋势,农村关于“谁来种地、谁来喂猪”等问题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201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其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继而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中坚力量。天津市武清区、宝坻区和滨海新区作为国家认定的试点区县,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也展开了初步尝试。本研究通过对天津市三个试点区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构建合理的培育体系有所裨益。一、调查对象为了解当前天津市新型职业

4、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本研究于2014年6月-8月在天津市三个试点区县对专业大户、农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等新型职业农民实施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49份,回收率达到91.5%,剔除不合格问卷21份,有效问卷528份,问卷有效率为88%。在本次调查的528位新型职业农民中,男性348人,占65.9%,女性180人,占34.1%。从年龄上看,受访者中以40-49岁年龄段居多,占37.3%,50-59岁年龄段占23.7%,60岁以上占9.8%,40岁以上者占总体的70.8%,3H39岁占21.2%,30岁以下者占8%,这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呈现出老龄化趋势

5、,农业后继乏人;从文化程度上看,受访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素质偏低,其中以初中或中职学历者居多,约占总体的47.0%,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较少,共计占总体的22.4%。从身份(来源)上看,天津市新型职业农民身份来源单一,受访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中以长期务农农民居多,约占78.2%,他们大多是长期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等方面工作的种养能人、农技员等,而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大学生、复员军人加入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比率较低。二、调查结果分析(一)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状况1.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状况。由表1可见,在接受调查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中,2013

6、年平均每户家庭总收入达10.6万元,农业收入在其家庭总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约为73.2%。从人均农业纯收入上看,受访新型职业农民平均人均农业纯收入达24373.52元,这一收入水平是天津市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8倍,但却只占天津市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4.6%。(注:2013年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40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658元)。表1新型职业农民收入现状1.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模式。关于经营模式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受访的528位新型职业农民中,82.0%的受访者并未参加合作社,系一家一户独立经营,合作社带头人偏少,仅占4

7、.6%。由此可见,天津市农业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不明显,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仍是农业主要的经营模式,这将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亟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组织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要求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合作组织带头人、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在产前、产中、产后的作用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现实必要性。表2新型职业农民经营模式调查统计(n=528)2.新型职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