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与

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与

ID:23029012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3

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与_第1页
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与_第2页
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与_第3页
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与_第4页
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与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与【摘要】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愈来愈渲染着浓郁的网路信息环境的特色。笔者在此大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框架下探讨了学校各学科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的论题。  【关键词】网路信息环境创新教育改革课程整合课堂教学    近年,凭借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我们人类社会的众多领域中引发着各种日趋深入的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面对逐步深入的社会信息化进程所提供的机遇,我国教育改革的走向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学校各专业各学科课程整合与课堂

2、教学无不被赋予了网路信息环境的内涵。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如何迎接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潜力构建21世纪的教育发展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课题。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普通教师,笔者的肩上也担负着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遵循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积极融身于创新式教育改革、努力探索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方法的重任。笔者主要担任河北工程大学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河北科技大学工程硕士信息检索课程外聘教学工作。这门课程与现代网路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彰显了信息网络技术与环境对本门课程的影响和迫切要求。  1网络环境

3、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  1.1我国网络环境概况  200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NIC)在京发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中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宽带网民规模世界第一。同时,NIC宣布截至7月22日,我国域名注册量也以1218.8万个超过德国.de域名,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家顶级域名。这三项重大突破令世界瞩目,

4、互联网大国规模初显。报告也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网络媒体、网络商务等互联网深层次应用比例大幅提升。目前中国的国际出口带宽已经有493,729Mbps。学生比例约为23%。  1.2我国教育改革发展  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我国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提供了多年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机遇,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事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在网路信息环境下,我国教育改革

5、与创新也被烙上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必须遵循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积极勇于创新式教育改革、努力探索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方法。  1.3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达到了空前高度,“教师即教育者”也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教师作为有自己特定思想和认识能力、思考能力的人,应该结束长期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代之以积极主动地“教育家”形象。在此趋势下,由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也开始注意探求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并出现了可喜局面。向科研要素质,

6、做一个研究型教师、专业型教师的倡导,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育研究已逐渐成为社会要求,也成为群体自觉。  2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基本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经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的素养。课程整合具有非凡的意义,即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体系,需要构筑一个既考虑

7、长远发展又实际可行的策略。具体可以如下:要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利用信息化

8、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