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质”、“精神”、“实践”的哲学

论“物质”、“精神”、“实践”的哲学

ID:23030624

大小:68.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03

论“物质”、“精神”、“实践”的哲学_第1页
论“物质”、“精神”、“实践”的哲学_第2页
论“物质”、“精神”、“实践”的哲学_第3页
论“物质”、“精神”、“实践”的哲学_第4页
论“物质”、“精神”、“实践”的哲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物质”、“精神”、“实践”的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物质”、“精神”、“实践”的哲学“物质”、“精神”、“实践”的哲学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物质”、“精神”、“实践”的哲学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物质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有点简单。再说,上帝创世、创人,这个“上帝”其实是“世界”与“灵魂”的统一,“世界统一于上帝”与“世界统一于物质”在根本作用上是一致的。  另外,马哲教科书对“物质”与“存在”(being)两个范畴的使用也存在模糊之处,如论述哲学的基本理由时,将存在与思维、物质与意识两者等同,这是典型的似是而非。“matter”存在于

2、摘要:“物质”、“精神”、“实践”是极易引起争议的哲学范畴,不同的哲学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的评价建立在这些基本范畴基础之上的本体论、认识论时,应当慎重。若将这些哲学党性色彩、政治色彩浓厚的范畴回归到哲学的层次,我们对西方哲学家思想的认识就会发生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会因此而深化。  关键词:物质;精神;实践  1008—1569(2009)04—0124—06    近6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后述简称为“马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真理标准”的讨论,导致思想的解放,“实践唯物主义”的构建

3、,导致主体性的弘扬,时下以“马哲研究范式的转变”为主要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否导致“马哲新形态的构建”,我们正在探索之中。60年马哲教学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但是有些理由甚至基本范畴,长期以来停留在常识和说教的层次,效果如何不管的状态一直未变。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就马哲的三个重要范畴进行哲学层次的探讨,以增进相关理由的深思。    一、“物质”    马哲教科书关于“物质”定义,于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的观点,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

4、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共性,各种具体的物是物质的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这一物质观的作用在于区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论;物质的地位和作用在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或精神,就像存在决定思维一样,物质存在于时空之中,物质是运动的;由此引出的政治作用就是,我们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物质”观是马哲的基本原理,是马哲作为最为科学的世界观的有力依据。但是,如果对这一

5、“物质”观进行一番思辨,还是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  就“物质”概念本身而言,“物质”至少有这样几种含义:一是自然科学中使用的“matter”,指构成人们所能观察到的世界的现象,它与“质量、能量、惯性”一起构成一切客观现象的基础;二是哲学中使用的“substance”,是指能够独立存在并作为一切属性变化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它与“属性”、“现象”、“个别”、“杂多”相对,是事物的初始存在,是隐藏在变化背后的不变要素即“实体”;三是印度耆那教哲学中的“dravya”,即“法”(运动的媒介)、“非法”(静止的媒介)

6、、“空”(空间)、“补特迦罗”(物质)、“命”(灵魂)、“时间”。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特别是在近代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中,主要是以“substance”使用“物质”,而马哲中的“物质”是“三义”并存的,在具体的语境中,对“物质”并没有做出清楚的区分。如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中的“物质”像“三角形”、“水果”、“动物”等一样,是人经过抽象形成的代表同类东西的符号或标志,其本身不能离开“人”而存在,现象世界中只有具体的三角形、苹果、猪狗和物质形态,不存在抽象的“三角形”、“水果”、“动物”、“物质”,所以“物质”不存

7、在、“物质”虚无,贝克莱的“物质”不存在、虚无是指在现象世界中找不到与其相称的对象,并不是说具体形态的物质不存在,这一“物质”明显是指“substance”。贝克莱的目的是让主体人明确,我们在追求知识时因为人类有抽象能力,这一抽象能力往往是不知不觉导致谬误的根源,所以告诫要慎重使用抽象,防止谬误。但我们在评价贝克莱时,是以“matter”去反驳他的“substance”,认为贝克莱是“反抽象论”、“反物质论”,这是莫大的误解和冤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世纪的“波菲利”理由,近代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他们都是在“

8、substance”作用上使用“物质”的,他们的“物质”属于经典的本体论;而马哲是在“matter”作用上使用“物质”的,这一“物质”属于典型的现象论。尽管马哲学有“物质”和“实践”本体论,但并没有在严格的作用上遵守本体论的精神。  不同的“物质”论,自然就形成不同的哲学或不同的本体论,而哲学或本体论是形而上学,追问的是本原、秩序、第一因等先验理由,只有明确这样的先验理由,不使自己的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