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ID:23047785

大小:345.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03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_第1页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_第2页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_第3页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_第4页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概要中国以农业立国,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随着生产工具、水利灌溉以及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渐渐形成规模。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也不断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取代周的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带来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变化,虽然封建国家也曾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总的看来没有取得突出的效果。作为农耕经济的有益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也不断的发展,并且带动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出现。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在中

2、国出现,但是这一进步的经济因素遭到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封锁和扼杀,中国的经济发展渐渐迟滞下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为辅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新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主体,但是在复习中国古代农业的时候不能把眼光只局限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农业在距今8000年前已经出现。进入1840年以后,小农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就全国而言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经济,直至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学习这一专题应该注意不要把知识环境固

3、定在封建社会,应该更广泛一些。一、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怎样发展来的?存在怎样的区域差别?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B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2、在中国、西亚和东南亚等地,古人喜欢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的生肖属相。其中中国的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

4、猴、鸡、狗和猪等。这种纪年法反映了:A农业文明B草原文明C海洋文明D儒家文明二、我国古代耕作方式演变的过程(原始农业、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三、精耕细作第一,牛力耕田。牛力耕田解放了一定数量的生产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简要介绍牛力耕田的发展过程,你牛力的使用有何重大意义?3、(2003年上海)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A春秋战国B西汉末年C三国两晋D隋唐时期.4、图2为“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代第一,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提高。三齿耙、镰、锄等不同形状工具的出现说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不同类别的手工操作和生产工序。曲辕犁可以调整起垄的高

5、低,说明不同农作物对垄台高低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铁农具何时开始使用?有何意义?第一,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出现。其出现说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正努力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生产。你能列举出多少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5、“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主要是对战国时期哪一现象的评价?()A、经济恢复B、交通运输C、水利兴修D、边疆开发第四,自耕农经济。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规模极小的私有经济。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增加产量成为最低的劳动要求。第五,耕作方法的进步(简要了解,《创优设计》)6、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

6、阙乏”。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A.垄作法B.套作制C.稻麦二熟制D.一年三熟制四经营方式(耕作方式)(一)商周时期耕作方式及原因7.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二)小农经济1、出现时间及原因2特征(列出)你能给出小农经济的概念吗?8、读诗明史下列诗句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情况: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覈饱儿郎。①——宋·范成大(注释:①“钟”:古代以六斛四斗为一钟;“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糠覈(h

7、e)”:指米麦的粗屑;这句说的是:农民每年两钟粮,就得忍痛另外输献一斛,只能把剩下的糠皮碎注给孩子吃。)读后问题:(1)“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一句反映了农业生产是一种怎样的情况?(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又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覈饱儿郎”一句反映了农民怎样的生活?(4)据你看来,作者写作此诗的用意是什么?根据小农经济特征,你认为怎样做就能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