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究的探究

关于探究的探究

ID:23056268

大小:70.1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3

关于探究的探究_第1页
关于探究的探究_第2页
关于探究的探究_第3页
关于探究的探究_第4页
关于探究的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探究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探究”的探究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屮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周海娣邮编:213034摘要:新的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发展撑起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倡导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筑灵动的课堂。首先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积极探究,最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探究方法。关键词:构建教学平台培养问题意识关注学习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屮,我们总是注重这个理,那个法,就像厨师做菜,过分地强调了菜的花样,讲究色

2、、呑、味、形和营养搭配,但学生不领情,这样的“大餐”偶尔为之能应付,円円如此,难免捉襟见肘,于是便有了平吋的“粗茶淡饭”,公开课时“满汉全席”的说法,这不禁让人感到遗憾,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全新的理论走进课程,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新的课程改革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意味着向未知进军,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要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探究他们自己未知的领域,从而获得体验与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这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摆在重要的地位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筑灵动的课

3、堂呢?一、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等着“修剪”,没有说“不”的权利与自由,这样儿童的个性与天性遭到了极大的压抑。因此只有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师生心理相容,和谐互动,探究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内需。我曾经看到:《人民教育》2006年第21期上有这样一个供教师讨论的话题——《教育,如何保持一份儿童视角》。文章强调:当前的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必须保持一份儿童视角,让母语教育冋到儿童本位,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始终葆有一颗童心。有了童心,我们才能理解学生的童趣,欣赏他们身上的

4、纯真,从而警惕自己不要僵硬地把成人的东两强加给他们。我曾经观摩过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执教了二年级的《夕阳真美》一课,课后,一位老师认为课文可以这样来解读:一、生活中的夕阳。二、文本中的夕阳。三、文屮爷爷所说的夕阳。四、儿童视角重新建构的夕阳。当时,在场的许多语文行家几乎都赞成这位老师的解读,认为她对文本的解读深刻、到位。当然也包括当吋在场的、一直以來教高年级的我。可细细听来,细细想來,我xT意识到:的确,如今老师们越来越追求文本解读的深度,越来越讲究语文课堂信息的密度,越来越追求所谓的精彩程度。于是乎,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们对文木进行深度“开掘”,发前人之

5、未发,见前人之未见,解读出一些令听课老师也似愤非愤的微言大义;我们也看到教师们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精妙的问题,逼着学生走向自己的预设,实现课堂的精彩。这样的课堂,往往因其出乎意外、昇峰突起而让相当数量的教师赞叹不已,纷纷效仿。然而,当我们为教师的精妙设计而喝彩的时候,我们可曾想到,课堂的主人一一儿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什么?老师的深度解读,符合儿童的心智发展吗?所谓的精彩,是来自孩子们生命拔节的快乐吗?我们的语文课堂,实在是应该返朴归真,关注儿童有效学习的本位,尊重儿童的语文,让孩子感受孩子眼中的“夕m真美”。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轻松的,是自然的,更是本

6、色的。再例如我们课堂上的插嘴现象,由于学生A控能力弱,心里所思往往脱u而出。插嘴多为颇有同感或持有异议,或曾有体验而情不自禁急于表达。有些教师觉得扰乱了纪律而加以斥责,殊不知这恰恰泯灭了儿童思维的火花,浇熄了他们探究的热情,更剥夺了他们创造的机会。教师若顺之应之,让其充分各抒己见,久而久之,学生在“插嘴”屮探究到学习的快乐。如上《让我们荡起双浆》一课,刚读课文时,便有学生七嘴八舌地插嘴:“老师我早知道了,这是一首歌。”“我也听过丫。”……于是,作为教师的我,和颜悦色地引导:“太好了,请你来唱给大家听听吧!”学生可兴奋了,唱得有声有色,虽然唱得不太清

7、楚,但我也给予肯定。教师只有“蹲下身来”,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心理自由安全的环境,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开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路,学之端。”由于探究与问题连接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而小学生求知欲望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积极探究。1、从“被动回答”转变为“主动生疑”有人形容当前的语文教学是“问题轰炸”,学生被于接受,被动应答,感悟体验的空间太少,更谈不上富有个性色彩

8、的阅读研究了,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将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效果又会怎样呢?面对陌生的学习材料,学生势必能主动生发出了解情况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