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语文考试情况简析

中招语文考试情况简析

ID:23090511

大小:90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04

中招语文考试情况简析_第1页
中招语文考试情况简析_第2页
中招语文考试情况简析_第3页
中招语文考试情况简析_第4页
中招语文考试情况简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招语文考试情况简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微变化·微分析·微建议—中招语文考试情况简析河南省中招语文试题,以《课标》为准绳,以素养立意为主线,以有利教学稳定及学业评价为出发点,试题理念、试题结构、试题类型与往年相比,稳定格局下有微变,市区中招语文成绩也稳中有升,下面就今年中招语文试卷及考情略作分析。市区中招语文考情统计表第一板块:积累与运用(共27分)“积累与运用”板块考情统计表以上表格说明“积累与运用”板块考情试题难度差异很大,学生得分情况也千差万别。下面就部分试题及答题情况,逐题解析。第3题:考点为古诗文默写,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标》规定篇目的识记、理解能力,体现了对中

2、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题型为填空题,包括了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主题性默写三种类型,其中涉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爱莲说》两篇古文和《过零丁洋》、《水调歌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三首古诗词,分值8分。整体看来,这道基础题绝大部分考生答题情况还不错,但真正拿到满分的还只是少数,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因错别字导致失分。如“拂士”的“拂”误写成:佛、避、敝、鄙、弼等,还有:“浮沉”的沉,“淤泥”的“淤”,“濯清涟而不妖”的“濯”、“涟”,“我寄愁心与明月”的“与”,“夜郎”的“郎”,“千里共婵娟”的“婵娟”等出错率较高。

3、(2)背记不准确。如“身世浮沉雨打萍”写成“身世沉浮雨打萍”。(3)理解不透彻。最后一空《水调歌头》以明月寄托了苏轼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的句子,个别考生因理解有误写成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第4题:本小题考点是名著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外名著内容的把握及自己的阅读体验以及概括表达能力。中国名著涉及《西游记》、《水浒》,外国名著涉及安徒生的《夜莺》和格林的《渔夫和他的妻子》两则童话故事。该题为二选一,学生可自由选择。分值4分。从答题情况看,学生基本上能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名著作答。平均分在3分左右。但学生答题情况仍参差不齐,

4、存在诸多问题。(1)审题不清。题目提示“任选一题作答”。指的是在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间选择一题,然后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名著,根据要求作答。比如选择《西游记》,就只介绍西游记的两个情节。而有些考生分别选《西游记》和《水浒》各一个情节来写,或者介绍完中国名著《西游记》再介绍一个外国名著《夜莺》等,乱七八糟。这样,即使介绍完整、准确,也只能按第一点给2分。(2)忽略题干隐含信息。外国名著考查,要求“结合具体情节,写出“常读常新”的阅读感受”。一部分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大谈感受,不提情节,遗憾失分。还有的考生叙述完情节,只谈一点感受,没有写

5、出之前读和现在读的不同感受,也会遗憾丢掉一分。(3)未能择要概括。介绍中国名著时,两个情节,共四分。很多考生不注意分值安排,应该均衡介绍两个情节,各两分,每个情节应该写出两个关键点。有的考生详细介绍其中一个,另一个一笔带过,遗憾丢分。或者是过于注重介绍细节内容,缺少过程关键词。比如“五行山下定心猿”,大谈悟空如何与佛祖斗法,最后被压五行山下。而忽略了“大闹天宫”“玉帝请如来”等关键词。没有注意到题目“简要叙述其主要故事情节”的要求。总之,这一小题反映出许多考生对于原著内容不够熟悉,阅读量小,阅读面窄等问题,情节介绍缺乏完整性、连贯

6、性和准确度。另外,答题应注意技巧和方法,按要求、有层次作答,注意概括性。部分学生卷面不认真,字体过小或连笔严重,错别字较多。如“佛祖”写成“佛主”,“八卦”写成“八封”等。第5题:考点为句子的补写,主要考查考生对语段语意的概括归纳和准确、完整、连贯表达能力。分值4分,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原题如下:“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①。从狭义上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从广义上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②。例如,使用

7、工具从传统的毛笔到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书写颜料从单一的墨汁到化学剂,黏合剂、喷漆等,丰富多彩;书法流派从传统书派到意象派、墨象派等,各具特色。(答案:①书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②书法也在不断发展)考生做该题前,要认真读题,分析空白处与前后语句的关系,准确填空。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

8、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但部分学生答案不正确,总结概括主要是以下症状:(1)语言表述不完整,句子没主语如①:书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直接写成“分广义狭义”。(2)没有认真读题或以偏概全,如把②的主语“书法”写成“毛笔”、“书法的书写工具”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