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课文”,语文教学之必须

认识“课文”,语文教学之必须

ID:23099486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4

认识“课文”,语文教学之必须_第1页
认识“课文”,语文教学之必须_第2页
认识“课文”,语文教学之必须_第3页
认识“课文”,语文教学之必须_第4页
认识“课文”,语文教学之必须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识“课文”,语文教学之必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认识“课文”,语文教学之必须  如何认识“课文”在语文学科的中作用,这是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想弄明白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解读好“课文”,这又是作为每一位“语文人”更想觅得的真经。课文虽小,但我们不能小看。  一、“课文是个例子”,但又不同于“例题”  叶老对语文课文有一个著名的论断,那就是“课文是个例子”。每门学科都有一个知识体系,语文也不例外,而在阐释这个体系时,就免不了需要举例来作释或加以印证,这就如数学学科,每当交代一个公理或定理,或每当讲述一种运算法则等时,无不是通过大量的例题来推导,来演示一样,以此达到让人明白其理,再达到能够运用的目的。语文中的课文,也

2、如其理。但,课文又有不同于数学中的“例题”之处。因为,数学中的例题有明确的“指向性”――可具体到某个知识点,“单一性”――一个例题只针对一个知识点;而课文却具有极强的“模糊性”――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主观性”――受教者的主观认识的支配度很大,“宽泛性”――每篇课文虽小,但也都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阅读思维的培养、语言表达的训练、写作能力的提高等所有的语文要素,可谓是“小课文而大世界”。但单就每一篇课文来说,它也同样具有整个教材一般所具备的知识要素或能力要素,比如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听、说、读、写等,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课文而大世界”。如何选

3、择取舍,如何安排节奏,如何设计情境,如何引导完成等,这都是需要在这看起来“5小小的课文”上细心琢磨的。  二、课文是个剧本,是教师编导的凭借  在中小学阶段,“语文”其实是个很笼统、模糊的概念,不像大学里所分出的汉语、文学、文学史、语言学等那样,各有各的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中小学的语文,其实就是“课文”汇编,没有明显的体系性,但又暗含着某些知识点、能力点构成的似有非有、似无又有的“线”一样。这,增加了把握它的难度,所以常常听到语文老师抱怨“语文难教”,但又可给人带来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也常常听到非语文老师闲聊“语文好教”。抱怨也罢,羡慕也罢,总之,“同课异构

4、”能在语文教学中最充分展示,语文课能上得比理科精彩,也全仗它的这一特点。既然它只是一条牵引风筝的线罢了,那何尝不放得更开些呢?我们不妨把这“课文”当作一个剧本,以课堂为“舞台”,以老师为“导演”,以学生为“演员”,让我们进行着一场场的演出。  1.“剧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便是课文的要旨  每一出戏剧,都将表现一个明确的主题,而对于课文来说,这个主题便是其要旨。但这个要旨,还不单单就是课文内容的“主旨”(中心思想),或者还应包括它应积累到的基础知识,还包括应该得到训练到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可以借鉴到的学思的方法,还包括可以得到熏陶的情感与思想等。这相当于我们在

5、分析课文之时,确定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既有“知识与能力”,又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选项很多,往往让人一时“无从下手”5,从而造成了针对不同的课文,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认知与取舍角度。就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一样。这便有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形式的产生。但这里面是不是就“大得无边”“深得无底”了呢?本人认为也不是。因为,单就课堂的情境来说,能调动学生,创造情趣,就是好课堂;单就学生的能力培养来说,只要能达到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即为好方法;但单就这一篇文章来说,想

6、当然地随意而为,把握得就有可能会失了主次。既然选了此篇课文,那就该充分尊重对这篇文章的语言、内容、情感、思想等的“基本要意”,在此基础上再去创设课堂情趣,充分调动学生达到对能力的培养,这才不失为最佳方案。否则就会闹出作者本人听不懂老师对自己文章的“赏析”,做不好高(中)考题中对自己文章而设的题目的笑话了。  2.“剧本”需要有连贯的情节,这便是对课文解读与设计  对课文的解读过程,首先是设计课堂教学层次的过程。  每篇课文都可看作是一个“知识系统”,这在上面已作了分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梳理出一个头绪或线索,来保持课堂教学中的进程并顺畅,这是第一关。比如,作

7、者及写作背景有无需要介绍的必要;课文适不适合朗读能力的培养,课堂要不要安排朗读;基础知识(字、词等)有无需要强调并积累的;有无进行迁移拓展的必要;课堂准备采取何种模式或哪种为主的方法。――这是站在整篇课文的高度上去“构思课堂”。  对课堂的解读过程,其次还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过程。  对课文内容的赏析,是课文解读的重点――5也是难点。既要让学生能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思想(或情感)精髓、构思特色等有了然于心的认识,又要能使学生在赏析课文的过程中达到对思维、表达等能力的培养,这两方面的自然融合,才是课文解读中如何提出问题的原则遵循。就对课文的问题提出,如何做到“简洁而有

8、效”呢?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