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的“祛魅”到科学的“祛魅”——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困境与价值

从自然的“祛魅”到科学的“祛魅”——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困境与价值

ID:23105222

大小:5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4

从自然的“祛魅”到科学的“祛魅”——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困境与价值_第1页
从自然的“祛魅”到科学的“祛魅”——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困境与价值_第2页
从自然的“祛魅”到科学的“祛魅”——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困境与价值_第3页
从自然的“祛魅”到科学的“祛魅”——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困境与价值_第4页
从自然的“祛魅”到科学的“祛魅”——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困境与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自然的“祛魅”到科学的“祛魅”——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困境与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自然的“祛魅”到科学的“祛魅”-论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困境与价值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祛魅;自然;科论文摘要:近代实验科学通过数学化而使自然界祛魅致使自然界可为人类所操控,人类福利因此而得到改善,但科学却愈来愈丧失对人类价值的关怀,且颇为悼谬的是神化科学的现象不断出现。因而整个20世纪西方思想界针对科学的批评也层出不穷,科学知识社会学则独辟蹊径,通过对科学活动的内部考察,得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结论。这些结论具有哲学上的相对主义特征,因而也受到激烈批判,但在社会学意义上,却实现了对科学之祛魅,为我们更为理性地考察科学活动本身提供了思路。对于技术而言,对其有价值的是科

2、学发现本身,而并非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是如何工作的,因为技术几乎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主题,故我们受技术主导的思维对后一问题并不感兴趣。即使感兴趣的话,也不过聚集于关于科学家的传奇故事方面,而科学知识社会学(简称SSK)则非要把我们的视线瞥向这一看来奇怪的问题。其用意何在?通过对其思想背景的考察与对其理论的剖析,可以知道其宗旨乃在于祛科学之魅,以反身性的原则追问科学活动本身。1.科学对自然的祛魅及当代遭遇祛魅成为当代思想的热门话题,要归功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等思想家的洞见。马克思曾经断言了资本对现代世界的祛魅,韦伯也曾尝言现代文明的演进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祛魅的过程。韦伯主要在

3、社会学意义上分析了文明的祛魅过程,在他看来世界的祛魅过程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引起:自然领域与社会领域的祛魅。而对自然是如何被祛魅的解答,最深入的莫过于胡塞尔的分析。在其晚年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自然之魅是如何被解除的”得到了深刻的解答。由伽利略开创的实验科学实现了自然的数学化。在数学化过程中,自然界中纷繁复杂的对象被化归为量的差异伽利略认为宇宙是一本用数学来书写的大书,洞悉其中的奥秘,既不能靠神秘的体验也不能靠浪漫的想象,只能诉诸观察实验与推理计算。这就使得依靠体验与想象去把握自然的思路受到阻滞,而综观东西方文化,天或者宇宙的神秘性,都是文学艺术等创造活动的

4、源泉,以及在前现代还是道德及法律的立足点,是维系人类精神生活与公共生活的根本。伽利略开创了探宄世界的经验科学方式,其结果使得自然的神秘性不断褪去。把自然数学化获得了关于自然物的真理,科学进而经由指导经验观察与技术上的成功,而受到了人类的普遍赞叹。天文学家在用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分析天王星运动时,发现单用太阳和其它行星对它的引力作用,并不能圆满地作出解释。当时推测在天王星轨道外可能还有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1846年,德国科学家加勒在按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的轨道位置附近,发现了“海王星”,和计算的位置只差1度。这一标志性事件经常被视为科学成功的经典座标。作为这种化归的产物,人们渐渐形成

5、一种观念,在这种观念中科学被视为真理的化身,其目的就在于不断地把主观性从人类认识中不断清除掉,甚至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清理掉,而代之以所谓科学的人生观。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转向了对科学的崇拜,因为科学显示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空前胜利,如果人能理性地认识自身,要将全面地改造人类本身。由此一来,科学便成了救世主,而这一点也正是启蒙的期望。然而,洗去自然神秘性的科学活动本身,对大众来说又成为神秘的领地。事实上,科学对于人类精神非但没有带来大的改观,甚至回避了人类的精神性,而且又重新成为神秘的领域,当然也就成为20世纪各种文化思潮普遍批评的对象。对科学的批评成为20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界的重要倾

6、向。现象学存在主义流派的对科学的文化批评中,胡塞尔甚至责难,科学对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不管不问。胡塞尔讲道:“关于人的生存到底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单纯关于物体的科学显然什么也不能说,它甚至不考虑一切主观的东西”m。作为与科学活动保持密切联系的科学哲学内部,也不断地把科学活动置于批评的立场。如库恩和费耶阿本德的工作。科学知识社会(SSK)则独辟蹊径,从事对科学知识生产活动本身进行观察与解剖的工作,从而试图揭示科学家科研活动的神秘面纱,因而成为一支对科学批评最为尖锐的理论劲旅。2,SSK的强纲领及其经验研究一对科学的“祛魅”‘理论上祛科学之蚁’为了从理论上袪科学

7、之魅,还科学以其世俗面目,以使人类的精神生活从对科学的崇拜中释放出来。SSK提出了对科学活动及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理论纲领,这一纲领以所谓“强纲领”著称于社会学与科学史、科学哲学界,它是由其核心人物布鲁尔和巴恩斯提出的。布鲁尔在(维特根斯坦与曼海姆的数学社会学》(1973)—文和(知识及社会意象)(1976)—书中,巴恩斯在(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理论)(1974)—书中,先后阐述了对科学活动与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四条原则。第一是因果性,指能够导致某种信念或者知识的所有条件都应当视为该知识形成的原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