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深层稠油降粘的适应性

超深层稠油降粘的适应性

ID:23107257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4

超深层稠油降粘的适应性_第1页
超深层稠油降粘的适应性_第2页
超深层稠油降粘的适应性_第3页
超深层稠油降粘的适应性_第4页
超深层稠油降粘的适应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超深层稠油降粘的适应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超深层稠油降粘的适应性.freel,所产原油属于超深层稠油。这些稠油在地层条件下粘度小,可以顺利流入井筒,但随着油流沿井筒举升,油温逐渐降低,致使其在井筒中的流动性不断丧失,这给塔河超深层稠油的开采及地面集输带来极大困难。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稠油降粘减阻的方法主要有加热法、稀释法、乳化降粘法等2-6,其中掺稀降粘效果显着、工艺操作简单,.freelin,测定油样在剪切速率由低到高旋转作用下的剪切应力。再以1℃/min速度降温,恒温在下一温度点,测试相应的剪切应力。测试温度为50~90℃,间隔10℃。2结

2、果与讨论2.1塔河稠油流变及粘温特性根据流变测试结果,绘制TK1073、TH10227及TH12312井稠油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的流变曲线,均为过坐标系原点的曲线,并且可用幂律流动模型(n1)很好拟合,相关系数大于0.99(表2)。表明其在实验条件下呈明显的非牛顿流体特性,表观粘度与温度、剪切速率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温度降低,稠油的流变指数n总体趋势减小,逐渐偏离1,即流体偏离牛顿流体的程度增大,非牛顿特性增强;稠度系数k增大,流体粘度大幅升高,流动性变差。塔河油田稠油呈非牛顿特性的原因可能是:沥青胶质含

3、量高,胶状粒子相互作用强,以及5%~25%乳化水的作用。根据拟合公式,绘制3种塔河稠油在剪切速率为10s-1和50s-1时的粘温曲线(图1),可见3种塔河稠油均具有明显的剪切稀释性。曲线其余特点包括:①3种稠油粘温曲线均存在拐点,温度范围在70~80℃。当温度低于拐点温度时,稠油表观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大幅降低,表明在低温区间稠油粘度对温度非常敏感。②温度高达80℃时,10s-1剪切速率下稠油的表观粘度仍然非常大,在2506~11288mPa?s之间,远大于400mPa?s的期望最高管输粘度7,因此,塔河

4、稠油采用直接加热工艺,难以满足其开采和集输的安全经济要求,必须结合其他降粘措施。由于塔河油田目前同时生产大量稀油,故稀释降粘成为塔河超深层稠油降粘的首选方式。2.2塔河稠油掺稀降粘效果评价由于TH12312与TK1073井稠油均属于典型超稠油,且粘度相差不大,因此,仅选取TK1073井超稠油和TH10227井特稠油,掺入4种塔河稀油进行降粘实验(表3)。掺稀比(稀油与稠油50℃体积比)为1:1、1.5:1、2:1,实验温度为90~50℃,间隔10℃。当掺稀条件相同时,不同稀油的降粘效果不同,轻质油一厂

5、DK4油最好,中质油一联油与1#混合油次之,2#混合油最差。在80℃、掺稀比为1:1的条件下,可将TK1073井稠油粘度分别降至122.2mPa?s、176.5mPa?s、364.1mPa?s及849.8mPa?s,降粘率依次为98.92%、98.44%、96.77%及92.47%;对TH10227井稠油也有类似显着的降粘效果,可见一联油与1#混合油两种中质油对塔河超深层稠油降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此外,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掺稀比越大,掺稀混油粘度越低,流动性越好,与常规流体的稀释降粘规律一致。但随着稀

6、油量增加,管道负荷增大,经济性降低,因此,在满足产量和输量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稀油掺量,节约稀油资源、提高稀油利用率。2.3稀油密度对塔河稠油降粘效果的影响为直观说明4种不同密度等级的稀油对塔河油田稠油降粘的适应性,以TH10227井稠油为例,绘制稀油20℃密度对其掺稀混合油的30℃粘度影响曲线(图2)。曲线存在一个明显的拐点,将其对应的密度定义为临界密度,约为0.91kg/m3。当稀油密度低于该临界值时,随着稀油密度的增加,掺稀混油的粘度略微增大;当密度高于该临界值时,随着稀油密度的增加,掺稀混油的

7、粘度显着增大。也就是说,密度低于临界值的中质油对塔河稠油降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在此,中质油一联油与1#混合油对塔河稠油有较好的降粘效果,在掺稀比为1:1的条件下,可将TH10227稠油的30℃粘度分别降至593.9mPa?s和1376mPa?s。因此,在满足采油与集输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中质油,以便有效扩大稀油来源、缓解稀油资源紧缺的压力。然而,2#混合油的密度高于临界值,在相同的掺稀比条件下,只能将TH10227井稠油的30℃粘度降至17451mPa?s,降粘效果明显较差,不适合塔河超深层稠油

8、的掺稀降粘。密度低于临界值的中质油对塔河超深层稠油的降粘效果较好,其原因可能是:中质油中所含芳烃及胶质分子对塔河超深层稠油中的沥青质分子具有一定的溶解作用;但对于密度过高的稀油,其沥青质、胶质含量也相当高,对超深层稠油的稀释作用及降粘效果急剧降低。因此,有待进一步系统分析塔河超深层稠油和稀油的关键组分,从本质上揭示中质油对塔河稠油掺稀降粘的适应性。3应用实例2008年9月油田将密度为0.83g/cm3的三联稀油与密度为0.96g/cm3的稠油混配成密度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