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

深圳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

ID:23166479

大小:158.0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8-11-05

深圳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_第1页
深圳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_第2页
深圳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_第3页
深圳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_第4页
深圳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深圳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深圳市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指南(试行)深圳市教育局二〇一八年四月—1——1—目录导言1一、融合的目标4(一)弘扬工匠精神、落实立德树人4(二)面向未来产业、强化能力培养4(三)回归真实情境、促进教学改革5(四)营造创新生活、培养职业思维6二、融合的基本理念与要求8(一)生活视野——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的根本出发点8(二)跨学科知识整合——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的必由之路10(三)“做中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的基本属性11(四)设计思维——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的主要方法论13三、融合的途径与应用16(一)基

2、于项目的学习——创建项目化任务17(二)STEM学习——跨学科统整的策略19(三)设计型学习——完型思考与迭代优化21(四)探究性学习——学术化学习的步骤24(五)体验式学习——场景的体验与反思26(六)表现性学习——表现性任务和评估的设计28(七)互联网学习——泛在学习与信息整合32四、融合的行动建议与评价35结语38参考文献40—2—导言自2015年初李克强总理视察深圳创客基地以来,深圳创客快速发展、成就斐然。“创客”已成为创新人才的代名词,创客所代表的“工匠精神、创变实践、产业视野”已经成为深圳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同时,创客群体“自主实践、解决问题、美化生活”的行动内核,成为人民群众面向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建设美好生活的重要导向。2016年10月深圳市教育局发布了全国第一份城市创客教育指导文件:《深圳中小学创客教育课程与空间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深圳创客课程指南》),文件中提出的“传承工匠精神、习练创客能力、启蒙产业知识”三大创客教育培养目标;“周期性、工具性、现实性、成品性、工程性”五大创客课程属性以及“五阶段创客课程框架”都成为全国同行的示范性样本,为中小学建设创客教育学科、开发创客课程及构建创客学习场景提供了较为具体、完整

4、的实施规范。两年来,在此文件指导下,深圳已建立200个创客基地,深圳创客教师群体已开发出700多门创客类课程,深圳中小学创客教育已经成为深圳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阵地。同时,在“创客”思想影响下,越来越多非创客类学科教师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浪潮中,创新教法、变革学法、开发课程。基于“创客”理念的“创课”—43—实践,成为深圳基础教育界的一大亮点。创客教育逐步成为深圳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独特路径与课程改革的沃土。为继续扩大创客理念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良好影响,努力夯实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阵地,广泛汇聚各个学科教师以及教育资源参与

5、到教学变革、课程创新,深圳市教育局特下发《深圳市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指南》。本《指南》是面向广大学科教师提供的行动指导意见,旨在扩大学科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视野,补齐学习方式变革的信息量,激发课程创新的灵感,指导教师们从创客理念出发,变革学习方式、重构学习场景,迈开校本课程开发的步伐,在“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上进行更多的探索。本《指南》是“创客教育2.0”阶段的行动方针,是推动“深圳创客教育向创客式教育转变”的基本工作指南。这个阶段的工作背景,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发展要求,是“新高考”与“课堂革命”的时代使命,这个阶

6、段的工作重点,并不是要求各个学科都参与做“创客教育”,而是推动各个学科广泛开展“创客式学习”。本《指南》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融合的目标,将创客教育理念对教育改革、学科发展和创新使命的战略价值进行了简要阐述,以便各级教育决策者及教师深刻理解此项工作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融合的理念与实施要求,将相对抽象的“融合”—43—概念具体化为五个基本行动理念(准则),并基于每个理念提出具体的实施要求,以便学科教师更加明了“融合”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是融合的途径与应用举例,将融合的主要途径具体化为“学习方式变革”,选择了

7、七种与创客理念紧密相关的创新学习方式进行专门阐述并给出应用举例,以补齐学科教师在多种学习方式上的认知盲点,能够从学习方式的变革出发,尝试改变教学设计、重新理解学习思维、主动重构课堂场景、逐步开拓课程创新。第四部分是融合的行动建议与评价,对未来一年的工作提出了一个方向性的规划以及基本的评价要求,以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在开展本项工作时有一个基本的行动规划依据和成果评价依据。考虑到学科教育的多样性、广泛性,本《指南》更偏向中观层面的指导意见,在微观层面主要提供简要案例而没有提出过于细节的要求。我们希望以此为学科教师的教育创新以

8、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提供方向与路径的指引,同时提供一些行动参照。相信教师们能够在此基础上主动实践、积极创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43—一、融合的目标(一)弘扬工匠精神、落实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