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李炜光-为税正名

关于的李炜光-为税正名

ID:23170036

大小:6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05

关于的李炜光-为税正名_第1页
关于的李炜光-为税正名_第2页
关于的李炜光-为税正名_第3页
关于的李炜光-为税正名_第4页
关于的李炜光-为税正名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的李炜光-为税正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的李炜光:为税正名关于的李炜光:为税正名导读:自从新书《李炜光说财政》在2010年6月出版后,李炜光就开始频繁接到许多陌生人的。读者五花八门,有外地的,也有天津的,甚至还有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一些人把打到李炜光的工作单位天津财经大学,还有人从天津教委打听到他的号码。  元旦之前,李炜光接到一个,听筒那边是一个老头,说看了《李炜光说财政》很激动,但瘫痪在床好几年,不能过来看他,只能在里说几句。“这时候,我就特感动,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还是很有价值的。”  作为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的首席教授,李炜光一直试图唤醒中国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在

2、这本书的序言里,李炜光写道:“政府财政资金的每一分钱都来自公民的口袋。所以任何财政税收事务,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出台,都必须首先取得公民的同意或者谅解。”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韦森说,这样的文章,“每一个识字的中国纳税人都应该花点时间认真读一遍。”    “这堵墙太高、太强——也太冷”    但并不是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同意李炜光的看法。  此前,参加一次全国性的研讨会,李炜光在谈到中国纳税人权利意识时,就被一位拍案而起的体制内退休的老先生怒斥:“什么纳税人的权利?胡说!纳税人?能让他们有权利吗?!”  多年来“依法纳税”的宣传,一般

3、只强调纳税义务,鲜有对纳税人权利的尊重和宣扬。至今,我国的宪法文本,只有一条关于税收的条文,即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这就使得相当多的纳税人并不清楚,自己作为纳税人究竟享有哪些权利。“皇粮国税、天经地义”的观念千年未变。“这不是个别人的误区,而是一个体制在说话,一个我们正在促使其有所转变的体制。”  要是放在三十年前,李炜光对税收的理解,也和这位老先生差不多。  1979年,天津财经学院,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税收三李炜光:为税正名由优秀站..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后,

4、财政学一年级新生李炜光就毫不迟疑地把这几个字原封不动地抄到了笔记本上。至今,这也是政府对于税收的权威性描述,也是财政学考试的标准答案。  四年后,李炜光留校任教,过起了大学老师的悠哉生活:“把课教好,学生满意就可以;如果学校要评职称,就再发表几篇文章,但这些文章也就是那些个意思,既不会进行多深的探讨,也对于中国社会不会产生多大影响。”这时候,李炜光尚未踏入学术的禁区。  此时的国内财税研究,仍然相当“技术化”,热点不外乎税制的构成、征收如何更合理。在那个革命高于一切的年代,国家几乎不直接对个人征税,而是通过增值税、营业税方式将

5、国企的利润集中到政府手中,然后再在全国各地分配。  中国纳税人悄然无声,每一个人都处在“体制”这张密X之中。多年后,李炜光读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文章,他把体制比喻为一道墙,“这堵墙太高、太强——也太冷”。村上春树的这个比喻,后来被李炜光引用在《李炜光说财政》一书的后记里。  “体制外”存活的尝试,要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在80年代的瓦解,才有可能实践。整个80年代,“姓资姓社”“真理标准”——整个社会的大讨论气氛,在那代学人心里埋下了启蒙的种子。李炜光也是从那时开始质疑“税收三性”的说法。  但系统的反思,要到二十多年后,李炜

6、光写作《无声的中国纳税人》时才得以准确表达,“在、法治的社会里,政府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民向政府缴纳税收。这里,税收既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获得的酬劳,也是公民购买政府服务的价格。”  “思想开始变化了。”这时期,所采取的“减税让利”政策,在李炜光看来“是真正的改革”,各个阶层都从中受益,“此后中国又踏上了另一条道路”。  日后,李炜光总结过去的三十年说,80年代是个学术大觉醒的年代,90年代是个彷徨犹豫的年代,新世纪这十年是个民间大解放的时代。  在彷徨犹豫的年代,“人是被这个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的。”教书之余,李炜光

7、和几个朋友合伙办了一家公司,为银行提供培训服务,结果“没赔没赚”,到了2000年前后才最后脱离出来。  “那时候,我要跟税务、财政、工商、消防、卫生部门直接打交道,结果我对于这个社会深层次的理由认识得比较深刻。不好的地方,就是写文章、做学问就没这么多的时间,至少耽误了十年时间。”    “人觉醒了,某些事情就再也回不去了”    2002年春节,李炜光偶然从家中书架上抽出了落满灰尘的《共和··宪政》。  此时,中国已经进入了分税制改革的第八个年头。因形式上划清了与地方财权界限,及其权责关系,故学界对1994年的这次财政分税制改

8、革普遍评价很高。  分税制改革后,国内出现的两种趋势,让李炜光感到不安:一方面,财政收入激增,2002年几乎比地方财政收入多一半,李炜光的校友、现任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就说,“如果没有1994年分税制的改革,现在就不可能有如此之强的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