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哲学的体用观论文

浅析老子哲学的体用观论文

ID:23182557

大小:5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5

浅析老子哲学的体用观论文_第1页
浅析老子哲学的体用观论文_第2页
浅析老子哲学的体用观论文_第3页
浅析老子哲学的体用观论文_第4页
浅析老子哲学的体用观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老子哲学的体用观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老子哲学的体用观论文老子哲学的体用观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老子哲学的体用观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老子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知常,妄作,凶。(16章)  “道”内在于万物,发用为“反”的规律。万物生于道,经“大”、“逝”、“远”、“反”的运动,复归于道,归极于静。掌握了“反”的规律,称之为“知常”,就可以分析不同动态中具体事物的变化几兆,知其吉凶。老子说:“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摘要: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对“体”“用”范畴从体用一源、即体即用、体用无定等方面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2、用”、“反者道之动,弱道道之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观点,说明了其在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以及实践论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道有无反弱体用观    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章)[1]  《庄子·天下》篇称老聘“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常无有”即“常无”、“常有”,“太一”即“道”。因为“道”是“常道”,所以“有”与“无”也是“常有”、“常无”。“常道”是宇宙的本体,不“常”则

3、沦为现象界具体事物。为了说明“道”的实存性与超验性,老子引入了“有”、“无”两个概念。“道”是“希”、“夷”、“微”(14章),所以称之为“无”;“道”中有“象”、“物”、“精”、“信”(21章),所以又称之为“有”。张岱年说:“'妙'是微有,'徼'是微无。常无以观其妙,即就无观无中之微有;常有以观其徼,即就有观有中之微无。谓无中含有,有中含无,道实非有非无。”[2]“有”“无”异名同实,同出于“道”。冯友兰说:“故道兼有无而言;无言其体,有言其用。”[3]老子在提出“道”范畴的过程中,表达了体用一源的思想。  从“用”进一步看,老子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4、“(4章)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章)  “道”具有创生天地万物的功能。“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万物都根源于“道”,由“道”生出;生出以后,万物从“道”各得到自己的本性,这就是“德”;再下来,事物有了一定的物质形体;最后,事物才成了具体形器。这一生成过程是即体即用,是“道”体的自然发用。陈荣捷说:“此章(4章)显示道家思想里面,'用'的重要性不下于'体'。在《老子》第十四、二十一章,对'体'有更详细的叙述;此处以及第十

5、一、四十五章,则可以看出对'用'同样的注重。佛教某些宗派有毁弃现象的观点,在此是看不见的。”[4]  老子还善于观察具体事物的“有”“无”构成及“体”、“用”关系。老子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章)  “有”与“无”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内在对立性,在具体情形下表现为“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具体形式。老子又说: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章)  老子以“车”、“器”、“户”为例,说明在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中,“有”与“无”相互不同,相

6、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老子特别地把人们容易忽略的“无”的一面作了彰显,说明无形的东西往往能够产生很大的妙用。    二、“反者道之动,弱道道之用”    实存性的“道”还具有规律性特征。老子说:  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5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6章)  “道”内在于万物,发用为“反”的规律。万物生于道,经“大”、“逝”、“远”、“反”的运动,复归于道,归极于静。掌握了“反”的规律,称之为“知常”,就可以分析不同动态中具体事物的变化几兆

7、,知其吉凶。老子说:“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36章)范应元注:“张之、强之、兴之、与之之时、已有翕之、弱之、废之、取之之几,伏在其中矣。几虽幽微,而事也显明也。故曰:‘是谓微明。’或者以此数句为权谋之术,非也。圣人见造化消息盈虚之运如此,乃知常胜之道,是柔弱也。盖物至于壮则老矣。”(《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老子从“道”之“反”的规律认识到,对于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