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

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

ID:23182752

大小:11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5

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_第1页
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_第2页
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_第3页
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_第4页
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  怎样用语言自然而然地把心中之意表现出来,做到言随意遣,不假雕饰,具有艺术的美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字数限定、对偶工整、韵律谐调,以及炼字锻句、谋篇布局也极讲究的近体诗。近体诗形式束缚很多,不易做到“言随意遣”,正如袁枚所说:“作古体诗,极迟不过两日,可得佳构;作近体诗,或竟十日不成一首。何也?盖古体地位宽余,可使才气卷轴;而近体之妙,须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天籁不来,人力亦无如何。”优秀的近体诗作都很善于在严格形式的束缚下言随意遣,显得自然浑成,了无斧凿之迹。  首先,以近体诗的对偶和声韵为例。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

2、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严羽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黄鹤楼》并不是完全规范的七言律诗,其首联和颔联全然不顾律诗形式规范。从声韵来讲,第一句的第四字(乘)和第六字(鹤),按照规范本来应该是平声、仄声,诗中却是仄声、平声;第三句的第四字(去)和第五字(不),也本来应该都是平声,诗中却都是仄声,导致连用六个仄声(鹤一去不复返);第四句的第五字(空),本该是仄声,诗中却是平声,以“空悠悠”8三平调煞尾。从对仗来说,首联和颔联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颈联和尾联才有律体的整饬。有学者

3、对崔颢这种古诗入律的句法,持讥评态度。笔者认为,这并不有损于此诗作为“七言律诗第一”的称号。金性尧先生识得崔诗的妙处,他说:“三四两旬,似对非对,且上旬连用六仄,下旬连用五平,作者写时当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读来依旧音节嘹亮,并不拗口。”此诗前四句,鹤去楼空不复返,只剩白云空悠悠,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怅惘之情油然而生,绝无半点滞碍,使我们无暇觉察那些律诗格律上的大忌。第五、六句,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萎萋满洲,隔江远眺的眼前景象。“芳草萎萎”之语,其意来自《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句的意思,崔颢借此引出尾联“不归”的愁思。尾联,面对暮色苍茫、烟霭沉沉的长江,一缕

4、怀归之情悠然涌起,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怅惘、虚无的境界,使我们无暇于诗律的严整。沈德潜评此诗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干古之奇”,就是说,此诗的语言围绕着诗人之意行云流水般自然呈现。  再举一首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衰,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一首精于格律的好诗,曾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清人施补华评赞日:  《登高》一首,起二“风急天高猿啸衰,渚清沙白鸟飞回”,收二“8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二句,有疏

5、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岘?说诗》)  施补华对《登高》一诗语言形式的评价是颇有见地的。从对偶来看,律诗一般中间两联对仗就可以了,此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不仅上下两句对,句中还有自对,比如天对风、高对急、沙对渚、白对清。颔联和颈联,算得上是工对。尾联两句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却极整齐。从声韵来讲,也完全符合七言律诗的要求,而且两字一节,每节平仄相间,读之音调铿锵,很有顿挫感。可以说,全篇对偶精工、音律谐整。但我们读之并不觉得对偶死板,而是句句流畅自然,正如施补华所说,“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音律的谐调又与作者壮志难酬、悲愤

6、潦倒的沉郁顿挫之情相应。更值得注意的是,律诗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哀”和“回”相应,诗的意味一开始就显得更为深长、沉郁,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之赞。这种特别的变化,正是“以韵承意”的结果,而不是“迁意就韵,因韵求事”。因此,胡应麟高度评价这首诗说: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  下面,再以近体诗词中特殊的句法为例来体悟“言随意遣”的问题。8

7、  诗的句法,在发展之初,比如《诗经》《古诗十九首》,以承转通顺近于散文的句法为主。随着诗歌五、七言的发展,随着声律说的兴起,诗的句法也因局限于句数、声律,又追求精美,从而渐趋于省略,如少用虚字、通常不说明主语等,这样制造意象的功能也就相对增强,诗中的蕴含也越来越丰富。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