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论风险领域中的社会表征理论

有关于论风险领域中的社会表征理论

ID:23195894

大小:5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5

有关于论风险领域中的社会表征理论_第1页
有关于论风险领域中的社会表征理论_第2页
有关于论风险领域中的社会表征理论_第3页
有关于论风险领域中的社会表征理论_第4页
有关于论风险领域中的社会表征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关于论风险领域中的社会表征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有关于论风险领域中的社会表征理论论风险领域中的社会表征理论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论风险领域中的社会表征理论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风险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社会表征理论以常识理解新事物为出发点,立足于个体和社会层面的交汇点。关注群体成员互动达成共识的同时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认为表征会在人际互动和时间推移过程中发生变化。这些特点可以弥补风险感知的不足。社会表征的结构理论、身份理论和三角巧克力模型为风险表征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三角测量法、字词联想法、系列复制法和基本认知

2、图式为其论风险领域中的社会表征理论论文资料由.zbjy.提供,地址.提供了策略论基础。社会表征理论可以成为风险研究的一个新的指导理论。  [关键词]风险;社会表征;风险感知  一、社会表征理论对风险研究的适用性  社会表征理论由法国心理学家SergeMoscovici提出。Moscovici认为,社会表征是“带有双重功能的价值观、观念和实践系统:第一个功能是建立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将会使个体能够适应于他们所在的物质和社会世界并制约世界;第二个功能是通过提供对社会交换的编码、对他们的世界以及他们个人

3、和群体的历史的各方面的明确的命名和分类的编码而使交流能够在社群的成员之中发生”(1973)。一方面,社会表征具有适应功能和交流功能;另一方面,社会表征是信念和行为的整合体,它既是一种符号和信念的系统,也主要是指在某一情境中的交流和互动。  社会表征形成并运转于对新事物的熟悉化,目的是恢复常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社会表征的起源为人们面对新异事物时的不安,这种新异事物对于人们而言往往带有威胁性和不确定性,而风险本身恰好具备这两个属性。风险的出现,威胁着人们的身份和已经建立的秩序,违反了

4、人们对事物的预期,人们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系统来解释和应对,从而产生不安。为了缓解这种不安,重新构造一个稳定的、可预测的世界,社会表征的作用开始突显出来。“当群体或其映像正在经历转变时,尤其是在危机和巨变时,社会表征的特点才会显现。于是人们更愿意交谈,映像和表达更加活跃,集体记忆被激发,行为上也表现得更具有自发性。同时也激发了个人渴望了解愈加陌生又令人不安的世界的欲望”(Moscovici,1984)。社会表征的这种观点对风险研究是重要的,首先,常识是公众风险感知和决策的,以往的风险研究倾向于将公众

5、认为是非理性的,以社会表征来理解公众的风险感知和决策,有助于公众脱离“缺陷模型”,实现公众和专家之间有效的风险沟通。第二,公众是风险研究的主要对象,风险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公众更好的应对风险。社会表征对常识的建立和运转的重视,以及相应的理论和策略的发展,为研究公众的风险感知和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使风险的研究立场真正回归到公众身上来,而不是集中于风险的类型、公众的认知“缺陷”等方面。第三,社会表征对于建立常识、应对危机是有效的。社会表征的目标是新异事物的熟悉化,使其相容于已有的表征系统,从而获得对

6、该事物的解释,重建有助于有效的交流、适应和制约世界的常识系统,获得一种平衡、放松的状态。  随着风险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风险的技术取向(Start,1969)已经式微,那种风险取决于某一负面事件发生的概率乘以该事件的后果的量级的观点已经逐渐被很多研究者摒弃,因为这种观点完全将人的内部主观性及其所在的外部环境排除在外,认为只有脱离了这些因素,风险的评估才能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Fischoff,sl-ovic,Liechtenstein等1978年发展出心理测量范式,试图解释个体对不同风险的反应的差异

7、以及公众和专家的观点的差异。心理测量范式主要研究个体内部水平的风险感知、风险应对和风险的质化方面之间的关系。前期关注于描述不同风险的“人格画像”,即每一种风险都有其独特的品质,决定了个体的不同的风险感知模式。风险的心理测量范式是对技术取向的一种改善和扩展,考虑了更多的风险的影响因素,但是,技术取向为人们所诟病的对人类思维的过分简单化的理由仍然存在。于是,后来Slovic等人试图将情感因素纳入风险感知的研究中,认为个体使用“情感启发式”来感知和判断风险,即个体根据头脑中“情感库”对所有表征做出的消

8、极/积极的标记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Slovic等人的努力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风险的心理测量范式,但是这种改善只是旁枝末节的微调,风险感知研究的弊病依然存在。首先,风险感知的研究在本质上依然立足于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虽然有研究者意识到了应该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对风险感知的影响,但只是将这种观念保持在补充的理论解释的层面上,并未真正的融入到研究程序中去;还有一些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引入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因素,但仍将人看做是“信息的加工者”,只是受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去加工信息,而不是具有情感和价值观的人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