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论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ID:23276202

大小:1.46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6

论中国建筑发展历程_第1页
论中国建筑发展历程_第2页
论中国建筑发展历程_第3页
论中国建筑发展历程_第4页
论中国建筑发展历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届木工(2)班陈慧娟学号:20111218摘要:中国建筑史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本文从城市建筑,园林建筑,宫殿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等方面论述中国建筑上至原始社会下至二十一世纪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通过对中国建筑发展史的论述,使同学们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更深的了解。关键字:木结构;建筑体系;发展历程:Abstract:The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intheworldonlytogiveprioritytothearchitectureofwood,isChinese

2、ethics,aestheticsandviewofnaturereflecting.Thispaper,fromthecitybuildings,landscapearchitecture,palacebuilding,religiousbuilding,theconstruction,etc.,thispaperdiscussesChinabuildinguptotheprimitivesocietytothe21stcenturyunderthedevelopmenthistoryofthousandsofyears.Throughtheexaminat

3、ionofthe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thispapermakesthestudentsonthedevelopmentofChina'sbuildingadeeperunderstandingof.Keyword:timberwork;Buildingsystem;Development:引言:建筑是由建筑材料所构成的空间形式,它把人们的情感或观念凝固在一座固定不移的空间结构之中;它是一门象征艺术,它能象征性地表现出设计者与建造者的观念,情感与精神。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有四种基本风格。第一,庄重严肃

4、的纪念型风格。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第二,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其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第三,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第四,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时建筑与自然环境因素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

5、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的。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建筑风格变化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古代。其间,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从艺术特征来看,后者无疑更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也就是说,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形式能否结合,怎样结合,一直是近代建筑风格变化的主线。历史上,中国建筑在艺术特色和技法上重视中外交流,曾对日本、朝鲜、越南和蒙古等国建筑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现代的中国建筑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也借鉴西方的艺术特色,兼容并收,不断发展。正文一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原始社会建造穴居、地面式和干栏

6、式木构建筑。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天然洞穴显然是最宜居住的“家”。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居所,目前发现的最主要是洞穴,如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遭县玉瞻岩等,是天然的居所。这种择洞而居,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以来人类对天然居所的最佳选择,但限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仙人洞与玉瞻岩洞穴可用于人类生活的范围都较小,在此生活的人口,估计为一个家庭或一个微型氏族。徐水南庄头遗址面积较大,在其活动的人口自然应多一些。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

7、开始出现。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与北方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孕育出云贵、百越等南方名族“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此时原始人尚未对这种“木构”建造有明确的意识,只不过是随钻木取火,劈砸石器等无意识条件反射而诞生的一种社会行为,严格的讲,这算不得建筑。《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东则居营窟,夏可居缯巢”,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人类建筑的发展有如文化的接力,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

8、林。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