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超常儿童教育模式研究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超常儿童教育模式研究

ID:23314647

大小:10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6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超常儿童教育模式研究_第1页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超常儿童教育模式研究_第2页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超常儿童教育模式研究_第3页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超常儿童教育模式研究_第4页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超常儿童教育模式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超常儿童教育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超常儿童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为了促进超常儿童的发展,现今国内很多地方开设了“少年班”,笔者认为“少年班”的开设违背了教育公平。在教育公平的视角下,要使超常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普通学校可以借鉴“少年班”内部的一些办学模式,从而使超常儿童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超常儿童;教育公平;少年班  中图分类号:G6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49-03  超常儿童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受到各国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如何在教育公平的视角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来帮助超常儿童更好的发展是专家学者正

2、在探讨的问题。教育公平分为教育内部的公平和教育外部的公平。教育内部的公平即保证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外部的公平即保证所有人都应该获得平等受教育权的机会。  一、“少年班”的非合理性分析  根据罗尔斯正义论的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异原则,设立“少年班”存在着不公平性。与普通学校相比,“少年班”占用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普通学生与“少年班”8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未平均分配。并且笔者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社会上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并未得到很好的保障,部分落后地区的儿童受教育权利都无法保证,部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极度缺乏,在这一

3、前提下仍将教育资源更多地倾向于超常儿童这一优势群体将会制造更多的不公平。  1.过于关注儿童的智能而忽视其身心发展健康。作为被选拔出来的这些超常儿童,他们在某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智能,而“少年班”的设立就是在于尽可能的发展这些智能,所以课程的设置与编排更倾向于适合他们智能的发展而非适合他们年龄的发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儿童,他们有普通儿童所具备的一切特点。课程内容的编排偏重于理性思维的发展,倾向于逻辑与抽象思维的形成,而超常儿童的心理则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认知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将会给超常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4、而这一影响可能在他们发展的初期较为隐性,但用一生的发展来衡量则会渐渐体现。  2.无法满足艺术、体育等特殊超常儿童的特殊需要。超常儿童的超常智能体现在各种方面,“少年班”课程的设置固然多种多样,德智体美劳都有所涉及,但是因为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少年班”的课程可能更多的仍旧注重在传统智能(数理化语文等)方面,而对于手工,艺术,体育等较为特殊的智能的课程设置上可能并不完善,并且开设手工、艺术、体育课可能更多的目的在于帮助拥有传统智能的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文理兼备,全面发展,而非是为了在这写方面有超常智能的超常儿童的更好发展。虽然结果是

5、有用艺术类智能的超常儿童得到了比普通学校多的发展,但是“少年班”8的课程安排实质并非如此。并且与传统智能的教育资源相比,艺体手工类的教育资源较少,这是违背罗尔斯平等自由原则的。同样的教育资源对他们的最佳匹配程度不同,即是部分拥有特殊智能的超常儿童没有得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资源,这违背了教育公平的涵义。艺体类的超常儿童可能处于较为弱势的群体,而如何做到兼顾“传统智能”的超常儿童与“艺体类”超常儿童,在“少年班”内部做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也是有待思考的。  3.选拔机制的不公平性。西安交大“少年班”选拔机制是从面试、笔试和心理测试三个

6、方面,比重较大的是面试环节。面试的专家组由工科、人文社科、心理、中学教师、优秀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等5~7名专家和学生组成,从而对面试者做到更为综合全面的考察[1]。在这一环节中还有对百科知识的检测,来判断学生的综合知识。然而,该选拔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超常儿童更多的是在某一方面存在着超常智能而非全才,西安交大的选拔方式更多的在于选拔全面发展的学生,而这一选拔方式将更多的选拔出多方面努力的特长生而非具有潜能的超常儿童。韩寒的语言文字功底很好,普通学校教育制度无法适合他,而他似乎也与立志于培养超常儿童的“少年班”无缘。从选拔机制这一

7、角度来看,相对于接受多种培训的综合实力很强的特长生而言,只具备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特殊智能的超常儿童是处于弱势群体的,罗尔斯的差异原则便是允许对弱势群体提供额外帮助,但是如何甄别出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并且给予他们正确适当的帮助,如何完善选拔机制使其能够真正实现选拔的目的,仍值得我们探索。  4.“少年班”8的设立违背了儿童教育的目的。关于教育的目的,杜威认为一个真正的目的和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没有一点不是相反的。从外面强加给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在教育上,由于这些从外面强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

8、的教育观点,使教师和学生都变成机械的、奴隶性的工作。也即是说教育是为了让每个受教育的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非是将教育变为一种达到功利目的的手段[2]。而今部分人认为“少年班”的设立并非仅仅是服务于超常儿童,也是给从小注重发展的孩子提供机会。笔者不同意此观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