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互通式立交设计安全评价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互通式立交设计安全评价

ID:23340518

大小:68.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互通式立交设计安全评价_第1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互通式立交设计安全评价_第2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互通式立交设计安全评价_第3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互通式立交设计安全评价_第4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互通式立交设计安全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互通式立交设计安全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于层次分析法的互通式立交设计安全评摘要:选择互通式立交的设计作为评价对象,评价范围为互通式立交中的各个设计指标。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清晰的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将定性的指标量化;利用线性加权求和,最终得到互通式立交设计安全性评价的结果。关键字:互通式立交设计,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0引言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连接的枢纽和控制出入的重要交通设施,在路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取代了平面交叉口的信号管理,基本消除平面路口的冲突点,大大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然而要在有限的区域空

2、间内完成各方面的交通转换,就加剧了其运行方向的复杂性;同时互通式立交的技术指标往往较低,当几个低限指标组合不当时,所构成的运行条件更为复杂。这些复杂因素导致互通式立交成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多发地。基于此,提高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互通式立交评价准则较多,不同的指标对其安全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层次分析法是处理这类综合评价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对互通式立交进行安全性评价。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公正性、实用性等原则,从匝道形式、线形及横断面组成、变速车道种类及长度、

3、视距等方面对互通式立交进行安全性评价,建立层次结构的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对交通事故的影响[1]。1.1匝道形式匝道的基本形式分为右转和左转。其中右转匝道通常采用直接右出的连接方式。在受地形地物的限制时,也采用左出右进的或左出左进的形式,但对行车安全极为不利,应尽量避免。左转匝道形式较多,常用直接式、半直接式和环道,在确定其类型时应考虑其行车安全性。1.2匝道线形在影响立交安全的因素中,线形的设计是关键。匝道各组成部分的行车状态不同,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及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类型也不相同。根据汽车在匝道上的行驶特性

4、,其分流前、后均为变速行驶状态1是其速度变化示意其中a表示vl-v2为减加速行驶过程,满足这种行驶状态的匝道平面线形比较理想的是在vl-v2区段设置非对称曲率变化率连续的平面线形,比较接近的平面线形是在vl-v2区段采用单曲线、凸形曲线、卵形曲线等。b表示vl—v2为常见的匀速或减速行驶过程,当匝道平面线形在反向曲线或同向曲线之间是由直线或曲线连接时就能满足这种行驶状态。当匝道纵坡为陡坡且上坡时,曲线间也可以采用较长的直线。c表示V1-V2为加减速行驶过程,由于汽车在匝道上过早加速,容易在入口附近造成减速不及而引起交通事故

5、,应尽量避免在反向曲线或同向曲线之间用长直线或大半径平曲线连接。1匝道中汽车行驶速度变化示意1.3匝道横断面组成匝道横断面组成有3种形式。单向单车道是匝道中最常用的。在困难条件下,采用单向双车道横断面形式,应设置简易分隔设施或施划双黄线。对向分离双车道设置了中间分隔带,保证双向行驶车辆安全。1.4变速车道种类变速车道有平行式和直接式,这两种方式各分为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2]。一般情况下,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减速车道采用直接式。当变速车道为双车道时,力P、减速车道均采用直接式。当主线交通量很小,所需加速车道很短时,可采用直接

6、式。当主线用较小的尖锐曲线时,应用平行式变速车道。1.5变速车道长度变速车道长度为加(减)速车道与渐变段长度之和。变速车道的选用,除了应符合规范规定的最小长度之外,还应该结合正线和匝道的计算,以行车速度、交通量以及大型车所占的比例对其长度进行验算,按实际情况确定其合理长度。1.6视距视距问题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外研究表明,8%〜10%的交通事故与视距不足有关[3],并且在视距不足段事故率远高于其他路段。经太旧高速公路立交调查,视距与交通事故率的关系见表1。2层次单排序2.1构造判断矩阵对准则层的各指标之间的相对

7、重要性进行比较,形成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一般形式如表2所示。2.2计算各层次上各因素的相对权重根据判断矩阵和方根法,可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从而判别出影响度较大的因素。利用下式计算相对权重值:2.3计算一致性指标为保证权重合理,通常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以观察其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应修改判断矩阵,直到满足一致性要求为止。计算公式如下:(4)式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R为常数,雌n触倾变化,具倾据见表4°当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