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教材经典讲义

道路工程教材经典讲义

ID:23376718

大小:51.51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1-06

道路工程教材经典讲义_第1页
道路工程教材经典讲义_第2页
道路工程教材经典讲义_第3页
道路工程教材经典讲义_第4页
道路工程教材经典讲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路工程教材经典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道路工程的复习资料一.第一章:(一)道路公路工程国外发展阶段:1早期,1886-1920;2中期,公路起主导作用,1920-1945;3大规模修建结束,20世纪70年代。国内发展:1,20C初-1949,公路通车里程8.07万;2,1949-1978,东南沿海通车里程88万。国内设计年限10-20年,国外为30-50年。第一条公路:龙州-那堪;高速~:1988沪嘉;真正意义:1993京沪。(二)1道路基本属性:物质生产、公益、商品、超前、储备。2经济特征:(1)固定在广阔地域上的线形建筑物;(2)生产和使用周期长;(3)不具有商品形式;(4

2、)有特殊的消费过程和方式;(5)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为社会和经济服务。3弱点:运量小-运输成本高-油耗和环境污染大。(三)道路按使用特点分:公路-城市道路-专用道路等。公路是指连接城市-乡村,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公路的分类:国-省-县-乡道。城市道路是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具备~的道路。其分类:快速-主干-次干-支路。(四)公路的分级按交通量及使用任务-性质:高速-全部控制出入多车道;一级按需控制出入多车道;二级供车驶双道;三级主供车驶双道;四级,同三级或为单道。二.第二章:(一)道路平面设计基本要求(平

3、面设计主要问题):线路走向-线形设计。设计要点:1)确定地形类别,计算行车速度,确定主要技术标准;(2)确定连接方式与连接方案;(3)确定连线服务设施;(4)立交与桥隧设控制点。平原区选线要点:(1)处理与农业关系:(A)少占农田,若占与水利建设配合;(B)尽量沿河铺线;(C)必须横河时,尽量设涵洞。(2)考虑与城镇联系:靠村而不进村。(3)桥梁位置关系:大中桥梁服从路线走向。桥梁选择:(1)河面较窄,减小桥长;(2)河床稳定;(3)水力水文条件好,不易被侵蚀;(4)河道顺直。丘陵地区选线要点:一般顺山走,沿河布设,必要时跨越山岭。重丘区选

4、线应注意:(1)路线设计应充分考虑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在注意路线平-纵面线位选择的同时,注意横向填挖的平衡;(2)平-纵-横三方面应综合考虑,不应该只顾纵坡的平缓,而使平面弯曲,过分降低平面标准;也不应在只顾平面直捷、纵坡平缓,而造成高填深挖,工程量过大;或者只顾工程经济、过分迁就地形,而使平-纵面过多地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标准。(3)冲沟比较发育的地段,高等级道路可考虑采用高路堤、高架桥或隧道等直穿方案,一般等级较低的道路可多采用绕越方案。山岭区选线一般顺山沿河布设,必要时横越山岭。按路线通过的部位和地形特征,山岭区路线可分为:(1)沿河

5、(溪)线;(2)越岭线;(3)山脊线。沿河(溪)线的布设主要处理好河岸的选择、线位高低和跨河换岸地点及之间关系。慎选跨河换岸桥位,处理好桥位与桥头路线的关系。路线一般以低线为主,但须做好洪水位的调查,以保证路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迂回河湾的突出山嘴,可考虑采用深路堑或短隧道方案;对迂回河弯地段亦可考虑改河方案,以提高路线的技术指标。(二)长直线优点:路线直捷、前进方向明确和测设简便等。缺点:由于景观单调和公路环境缺少变化往往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或注意力分散,以致发生事故。对于设计速度》=60km/h最大直线长度以汽车按设计速度行驶70S左右的距

6、离控制,一般直线路段的最大长度应控制在设计速度的20倍;同向曲线之间直线的最小长度应》=6倍,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应》=2倍。圆曲线最小半径分类:(1)极限最小半径;(2)一般最小半径;(3)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确定因素:(1)行车的倾覆稳定性(安全系数《=1.0);(2)行车的滑动稳定性(安全系数0.10-0.15);(3)乘客舒适性(系数同2);(4)营运经济性(同2)。最大半径不超过1万米。平曲线最小长度确定:(1)按6S行程;(2)按离心加速度变化率;(3)按小偏角要求。高等级公路标出:坐标网格、导线点、交叉坐标线。高等

7、级公路应增绘平面设计图。路线位置应标出中心线、中央分隔带、路基边线、坡脚(或坡顶)线及曲线主要桩位。断轨:因改线路而造成的里程桩号变动和中断。视距:停车,超车,会车。停车视距:小客车行驶时,视点高1.2M,物高0.1M;若为载重货车,视点高2.0M,物高0.1M,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障碍物前能安全停车所需最短行车距离。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当视点高1.2M,物高1.2M,后车超越前车过程中,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最短距离。会车视距:两对向行驶我汽车能在同一车道上及时刹车所需的距离。三

8、.第三章:(一)纵坡度的表示必用百分数。其上为+,下为-。坡度差》0,为凹形竖曲线;《0,为凸形竖曲线。最大纵坡的大小直接影响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行车安全及运营成本和工程的经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