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和社会》文本解读

浅议《历史和社会》文本解读

ID:23378746

大小:56.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6

浅议《历史和社会》文本解读_第1页
浅议《历史和社会》文本解读_第2页
浅议《历史和社会》文本解读_第3页
浅议《历史和社会》文本解读_第4页
浅议《历史和社会》文本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历史和社会》文本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历史和社会》文本解读[摘要]《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性体现在教学上有两个特点,既然教材是课程的载体,理所当然应该是教学的主要的,或者说重要的“资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教材教”;既然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那么教师理所当然可以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开发教学素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超越教材教”。加强教材文本的解读,深刻领会教材的本质内涵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本。从分析日常教学中存在的教材文本解读缺失与不当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提出了加强教材文本解读的具体策略,即析透题目,解读文本

2、的核心。熟读内容,解读文本的框架;联系生活,解读文本的深度;划清边界,解读文本的外延。[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材文本解读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45-01深切的情感体验、激烈的小组讨论、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彩的课堂活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新课程改革使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焕发住无穷的魅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越来越注重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我们都在绞尽脑汁的为我们的课堂增添出人意料的活力。确实,我们的课堂丰满了,我们的课程被学生喜欢了,

3、但几年来新课改的经验一直在提醒我们,华美的外表与课程的本质在哪里实现统一?1.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折射出的教材文本解读缺失或不当问题1.1重点偏离和核心缺失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课件丰满,活动充足,一节课殷殷实实,但静下来仔细一想,却是点点面面平均用力。一节课下来,我们很难理清其中的中心所在,这是对教材文本主旨把握的缺失。1.2文本肢解过分注重教材文本的解析,每一段、每一个问题都要单独仔细分析,割裂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各知识点单独并列,没有站在更高的层面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致使学生学到的只是零散、

4、孤立的知识,对课堂教学的整体缺乏认识,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1.3文本窄化文本窄化是指教师对教材文本的宽阔度理解欠缺,没有扩大教材的知识面,仅仅是照本宣科,材中涉及到的知识一个不漏,但不敢越雷池一步。按照课标,应该拓宽的或应该丰满的知识只字不提。1.4文本浅化文本浅化指的是只立足于教材文本的表层知识,没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真实内涵,没有实现教材核心思想的传播,尤其是没有将教材的思想精髓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使课堂教学肤浅化。2.精读文本,提高教学实效的策略我们发现精读文本,将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2.1精读文本可以领

5、会、提炼教材立意把教材读懂、读透可以领会编者意图,进而让我们更准确的把握课程标准。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课《家住平原__稻作文化的印记》为例,在阐述自然环境对人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时,文本阐述“水稻生产还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时”,上下文的内容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如果教师能够设问“传统生产方式,靠天吃饭,人们会如何应对?”,并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学生就能从“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祈求神灵保佑,获得丰收”读到当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包含着人们深切的寄托,而不仅仅当成一种风俗习惯。在思考“人们会如何应对”的过程

6、中,从“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领会到人们还可以通过改造自然,更好的适应自然,从而更深领会人们互助合作精神在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有了这样的解读,对“文化的印记”的课题也就有了清晰的注释,人们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不就是文化的体现吗?这样的解读过程相较于直截了当让学生回答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的更为深刻,更有思维含量,也更加符合我们学科知识形成特点。教材并不直接点出人们敬畏自然、改造自然的关系,是避免直接说教。而通过有效的对文本设置问题又进一步提升了文本立意,即阐明了每一种文化的生成都基于人们长期共同价值追求

7、和活动。2.2精读文本有助理清线索,突破重难点内容繁杂的课题,编者一定有所取舍,这种取舍一定会在文本中有所交代。作为教师则可以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编者意图,有舍有求,而不必面面俱到的纠缠不清。以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的大一统》为例,文本最后“武帝时期,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即是纲目所在,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年代尺的设计,快速交代历史的承递推进,而后集中围绕汉武帝如何实现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的的大一统来细化问题,抓住“新的大一统”“新”在何处,引导学生与秦朝做比较,问题从文

8、本来,解决问题依然依靠文本,充满了思维挑战。还有像《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农牧文化的交融》,原先的教学我较多的纠缠于政权的建立、并存、更替,和众多的战争,整个课堂云山雾罩,吃力而不讨好。后来我依照文本“但这时的中国,仍然处于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农耕与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与和议中碰撞、融合”的线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