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作为新闻的历史

关于的作为新闻的历史

ID:23427189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7

关于的作为新闻的历史_第1页
关于的作为新闻的历史_第2页
关于的作为新闻的历史_第3页
关于的作为新闻的历史_第4页
关于的作为新闻的历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的作为新闻的历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的作为新闻的历史关于的作为新闻的历史导读:华人传播学者潘忠党提出“传媒是局促的历史舞台”,的确,在大众传播研究者看来,“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反过来说,过去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那么,过去的历史可不可以成为“今天的新闻”?换言之,在今天的新闻语境下,如何才能实现昨日历史的再现?  这一论题的提出,并非偶然。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辛亥革命百年和中国成立90周年,近年来,一系列的节庆事件接踵而至,而大众传媒对于具有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自然不能漠然处之。同时,由于微博等新媒体的相继呈现,大众传播正经历着自媒体时代的冲击,客观上也要求今天的新闻要比以往

2、更加耐看,更有吸引力和更值得推敲,而嫁接历史的厚重感,不失为一条捷径。所有这些,都将“传媒的历史再现”这样一个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媒介困境与重构历史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新闻学的经典定义,连同新闻本身,今天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转变着信息的采集、合成、传播和经营的各个环节及其运转方式,进而深刻影响着大众传播的内容,特别是在传播技术高度发展和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单一媒介的内容和影响力能否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如何在兼顾大众口味和满足个性需求之间达成某种妥协?  所幸,历史文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支点。黄仁宇在《中

3、国大历史》一书中这样解释,“纵使(历史)事实之衍化对我们个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时看来为荒谬不合理,可是把这些情事前后连贯,又从超过人身经验的角度去看,则它们有其作用;最低限度,这些事迹使我们知道我们生命旅途之原委。”由此,我们看到,从宏观上大而化之,历史作为全民族的共同体验,历史的合理性作为全民族的共同信念,是促成历史走出故纸堆,“梳妆打扮”进而在今天的媒体上重现的理性支点;而从微观上追根溯源,探索个体“生命旅途之原委”,则为重构历史提供了感性的动力。  从历史文本到媒介事件  当然,从历史文本到媒介事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梳洗打扮”必不可少,也至

4、为重要。  以北京晚报的《国家》特刊和《江山》特刊为例(前者是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创办,后者则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和中国成立90周年而出版),在这两大年度特刊中,我们看到,进入新闻语境的历史文本已经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面目。  在这里,历史成为当下的场景。比如,今天一派水岸桃花、酒吧林立的银锭桥头,在100年前,曾经因为一颗革命党人的炸弹,差点改写了中国的历史;由此,在地点的承接和时空的转换中,“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这幕历史剧有了新的看点。再如,毗邻旧鼓楼大街的大石桥胡同,今天小桥流水的景致早已无存,但不管怎样沧桑变换,7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真实版《潜伏

5、》,都将成为一个符号,深深地镌刻在这条胡同以及居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而如今在北四环外一公里的安慧北里秀园13号院,近50户居民曾经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保守着同一个秘密:1964年10月16日,共和国第一颗原爆炸成功,他们就是这段历史的书写者。因为有了今天的场景,过往的历史变得如此亲切。  在这里,历史成为当下的通感。比如,今天的北京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口号,作为这座特大型城市的子民,又有谁不向往宜居城市这样一幅美好的愿景?而《江山》特刊为我们呈现的民国时期《北平游览区建设计划》,就提出了将北平打造成为“全世界惟一优良住宅区”的目标,不仅如此,位于南

6、城的香厂路还曾经是北洋政府“新市区运动”的首个实验区。宜居城市与全球优良住宅区、新市区与新城……因为有了透彻人心的通感,跃然纸上的历史此刻变得如此鲜活,以至于让人分不清哪是历史,哪是现实。  在这里,历史成为当下的话题。比如,今天的高考作文无疑早已超越考试本身,上升为一年一度的社会话题。而80年前,经历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洗礼的北京大学,当时的入学考试作文题居然是“艺术与人生”或“科学与人生”(任选一题),这与今天的高考作文题何其相似;再如,中国的生日,为何有1920年一说?过去的考证,大多集中在故纸堆或当事人模糊的记忆中,而今天,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

7、更多的手段,比如气象学的考证。因为有了今天的话题,走下书本的历史历久弥新,变得如此生动和令人信服。  在这里,历史成为当下的观点。比如,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和现代化历程,可以大体分为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革命,第二个30年是探索,第三个30年是改革发展;再如,中国的改革之所以会从农村起步,恰恰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个范例;同样,体制外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悄然发展起来,正说明中国改革打的是“迂回战”。因为有了今天的观点,枯燥的历史换了一幅面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预设语境到个体经验  西方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他进一步解释,媒介可以将自己的“预设

8、”“强加”到使用者的身上。尽管对于麦克卢汉的争议至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