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白银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ID:23429388

大小:7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7

白银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_第1页
白银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_第2页
白银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_第3页
白银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_第4页
白银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白银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白银市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摘要闩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交接带,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卜*,环境变化剧烈。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人类文明才能够得以延续。关键词:白银;干旱;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综合防治一、主要问题0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北临腾格里沙漠,南接陇西黄土高原,特定的地理位置致使全市境A生态环境异常严酷,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干旱问题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北部紧靠腾格里沙漠,气候属温带干旱荒漠及干旱气候带。降水稀少,降水量157〜432.7mm,由北向

2、南逐步增加。蒸发量则相反,北部的景泰县年蒸发量为3038mm,是降水量的16倍之多,干旱度达3.53,属极干旱地区,而南部的会宁县年蒸发量为1736.4mm,相当于年降水量的4倍,干燥度为1.6,为半干旱地区。全市年降水量400mm以下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的面积占90%以上。据记载,自1960年至2010年的50年间发生大小旱灾就达35次之多,平均不到一年半就发生一次。2013年在全市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持续近5个月时间未形成一次有效降雨,造成全市大部分干旱山区夏粮因无法下种而受灾,以致人部分灾区人畜饮水发

3、生困难,给群众生活造成了极大危胁。(二)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区主要由黄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祖厉河流域构成。黄河流经白银区、靖远县、平川区和景泰昱,全长214km,其支流祖厉河纵贯会宁全境和靖远5个乡,全长150km。根据白银市水土保持区划,白银市水土流失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6%。除景泰西北部降雨稀少,土壤侵蚀以风蚀为主外,其它地区均以水蚀为主,全年降水的60%〜70%形成地表径流,年流失土壤6112万吨,土壤侵蚀模数达3174.09t/km2。仅祖W河流域年侵蚀总量就达4316.0万吨,占全市水土流失总量的70.60%。相当于

4、每年流失表土4.50mm左右,大量的泥土随水顺河流走,使祖厉河成为黄河水系上有名的泥河。(三)草场退化问题综合白银全市植被分布状况,大体可分为山地草甸草原、山地森林灌从、干旱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及荒漠植被类型。草场退化问题则集中反映在干旱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及荒漠植被分布区。在水平分布上自南向北逐渐由草原向荒漠过渡,植被草场呈明显退化趋势,主耍表现在天然草原面积的缩小和牧草产量的下降两个方而。而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为毁林毁草开荒,因大而积开荒造成植被破坏、草场面积缩小的程度虽无准确数据可查,但从各县(区)土地概查资料中全市耕地面积(

5、51.49万公顷)与统计资料中全市耕地面积30.17万公顷两者之间的差距(21.32万公顷)而言,就足以说明毁林毁草开荒的程度。在开荒问题比较严重的祖厉河流域,据调查,部分农户开荒耕种面积相当甚至大于承包地而积,除此草场退化问题则主要表现在草原荒漠化引起的牧草产量下降方面,退化草地平均草产量下降30%〜50%。客观分析造成退化的原因,既有大气候环境变化导致的干旱等自然因素造成草场退化的不可抗因素,又奋长期超载过牧、滥樵乱采等超过草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极限形成草场退化的人为因素,但随着草场水平分布的不同,造成退化的的原因也有明显差异,南部以草原

6、草场为主,其退化因素主要为人为因素,兼有不可抗因素;北部以荒漠草场为主,其退化因素则主要为不可抗因素,兼有人为因素;最受人们关注的则是平川、靖远北部的草原沙化问题,有关调查资料表明,该区内已有近2万公顷荒漠草场退化为沙漠化十地。二、对策(一)三水齐抓,拓宽水路,以水治旱干旱缺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全市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对白银来讲,水既是生存条件,又是发展耍素,有水就有生机,有水就有希望。就生态环境建设而言,水既是维护生态的决定因素,也是建设生态的必备条件,立足G银实际,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全力抓好水利建设,走以水治旱的路子。1.有效蓄集天然降水闩

7、银境内降雨少,丑分布不均,春夏多旱,秋季又宜形成洪涝灾害。因此,对天然降水进行有效蓄集,是保障生态建设乃至整个农业生产的必要手段。自“121”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境内传统旱作农业发生了根木性转折。靠工程措施集雨并实行节水补充灌溉,调节改善降雨在时空和雨量分布上的不均,实现了以水治旱的目的,保证了旱地农作物及林木生长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变被动为主动抗旱,变侧重利用地表水地K水到同时利用天上水,形成丫“三水齐抓”的新思路。对此,今后的生态建设中还须进一步在推广中予以创新和发展。首先在集雨方式上,由单一的庭院屋面集流向集流场集流、道路集流、坡面集流、排洪

8、沟集流、耕地轮歇集流发展,其中坡面是水土流失程度较严重的地段,也是实施生态建设的主要区域,地形复杂多变,集雨方式灵活多样,A前,大多通过修筑水平梯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