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对策

ID:23454700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8

浅析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对策_第1页
浅析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对策_第2页
浅析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对策_第3页
浅析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对策_第4页
浅析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对策○苗国厚李净谢霄男【摘要】网络舆情传播途径包括新闻网站舆情传播、“意见领袖”舆情传播、网民舆情传播,具有交互式、跨时空、多媒体、虚拟性、广泛性的特点,传播规律包括信息相对价值规律、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信息循环规律,在监测时要把握网络舆情的负面性、模糊性、突变性、集中性特征,并加强对舆情信息级别的判断和部门间舆情监测处置的协作。.jyqkSN群。①国内舆区舆情信息传播特点。学者王慧军认为,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交互式传播、跨时空传播、多媒体传播、虚拟性传播,以及传播人员广泛性的特点。②武汉大学学者邱均平认为,网络信息传播是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信息

2、传播模式,具有传播模式复合性、传播途径多样性、传播内容丰富性、传播速度即时性、传播操作交互性、传播人员广泛性的特点。③尤其要指出的是,微博搅动传统传播格局,其“裂变式”传播使网络舆情信息强扩散。微博成为各级政府监测的重点。“意见领袖”左右着热点的传播方向和内容,“网络推手”作用不可小视。《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据统计,全国103家微博客网站的用户账号总数已达12亿个,其中新浪微博用户账号5.36亿个,腾讯微博用户账号5.4亿个。随着微博客用户群体的迅速扩大,产生了一批粉丝数超过10万人的“大V”账号。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常常超过媒体和政府在微博中的传播力。据统计研究显示,

3、平时有大约300名全国性的“意见领袖”影响着互联网的议程设置,也影响着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学者刘瑞华认为,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包括信息相对价值规律(信息对人有不同的价值)、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传播中有信息势差存在)、信息循环规律(信息守恒,信息保持不变)。④综述学者观点,网络信息传播路径、形态、过程、结果分别具有如下规律。从传播路径看,首先是特定事件刺激个体形成个体议程,舆情信息产生;然后,个体议题成为网络社群热议的议题,进入社群层面,是舆情信息传播的关键一环。之后,网络舆情信息再次发酵将成为强大舆论。传播形态趋于多元化、复杂化。传播形态不仅是文字形式,还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传播过程中线上线下

4、互动频繁。网络信息生于现实社会,并在网络引起热议,再次促使现实事件的发展,通过信息的不断更新,实现线上线下交互影响。传播结果遵循“合力论”。网上各方力量相互制约影响,最终合力决定网络信息传播的效果。我们发现,社群在舆情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者高宪春指出,社群是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关键环节,对这个环节的积极干预,对释放社会紧张情绪、降低舆情事件的负向效应有重要作用。三、网络舆情监测对策从信息内容上把握要监测的网络舆情的特征。第一,负面性。我们承认党和政府在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不可否认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加上网络的匿名性,网民可以将自己对

5、社会的不满、怨恨都发泄在网络上,把社会中的阴暗面展示到网络上。此外,人们对正面信息的关注度不高,而负面信息的关注度较高,也使得负面信息在网络上有巨大市场,导致网络上负面舆情信息占据绝对优势。第二,模糊性。模糊性,即真假难辨。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及网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任何人可以注册账号,在论坛、博客等上发言。有些网民为了私利,就发布一些虚假信息,骗取钱财或其他目的。可见,网络舆情信息真假难辨,有时可以假乱真,有时真的可能被认为是假的。第三,突变性。目前,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人民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尤其是弱势群体对自己权益的要求和保护,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条件下,一个小的网络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发

6、酵,加上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极有可能出现“蝴蝶效应”,导致个别问题扩大化、单一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第四,集中性。网络舆情虽具有多元化,但主要集中在民生和反腐两个方面。当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到危害时,舆论矛头就指向了党和政府,爆料和指出党和政府的体制、贪污腐败等问题。这四个特征,要求我们在网络舆情监测时,要注意把握,提高发现重要舆情的准确率和分析判断舆情信息的能力。目前在实际工作中,针对舆情监测软件有时难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信息,出现偏差的现象。对此,有必要对市场现有的舆情监测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舆情信息级别的判断还主要停留在定性的评判上,缺少定性的指标量化。要尝试提出网络舆情信息监

7、测指标体系,尝试从舆情发布者、舆情要素、舆情受众、舆情传播、地方区域和谐等方面构建舆情信息监测指标体系。使得舆情信息监测工作更有针对性,更精准化,更有成效。针对各相关单位在舆情监测处置上协作不密切、对接不及时,没有形成常态化和长效化的问题,尝试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构建互助机制,打通网上之间,及网下实体单位间的壁垒。□【本文系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专题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党的建设方法途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