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物理概念建构过程

浅谈中学物理概念建构过程

ID:23467827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8

浅谈中学物理概念建构过程_第1页
浅谈中学物理概念建构过程_第2页
浅谈中学物理概念建构过程_第3页
浅谈中学物理概念建构过程_第4页
浅谈中学物理概念建构过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物理概念建构过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学物理概念建构过程  物理概念是物理思维的产物,是反映物理现象中同类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实施概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思维,解决物理问题.但如何能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并运用好物理概念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应特别关注概念的建构过程.  1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巨大潜力,认为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及主动建构.学习是学生个体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

2、过程中学生借助教师或者同伴的引导和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教学环境的四大要素,也是概念建构的指导思想.  2核心含义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日常声、光、热、力等物理现象比较熟悉,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及前概念.物理概念教学应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使他们对某一类物理现象产生多角度的感性认识,从而对概念本质特征形成抽象化、概括化的思维过程,建立物理概念,再将概念“返回”5到各种物理现象中,帮助学生识别、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这就是物理

3、概念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式的概念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过程分析  根据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特点,概念建构过程应关注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体悟到的大量丰富的物理现象,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思考,在通过大量思维活动,将知识同化或顺应,整个过程分为五大环节.  3.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创设物理情境,为学生建构物理概念提供感性认识.物理情境的创设并不是“信手拈来”或者“胡编乱造”.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生

4、活经历等学生实际,要尽量选取真实、贴切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情境;其次,应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情境活动.如利用物理学科以实验为主的特点,设计趣味实验引导学生参与,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情境;再次,应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生成问题,经历思维过程,才会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的含义.最后,在设置物理情景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来生成问题或产生困惑,从而形成对新知识的渴望.例如,有位教师

5、在讲《磁场》时,首先在讲桌上做个小魔术,即隔空控制小指针,小磁针会随着老师的手而开始转动,时快时慢.随后提问,“大家猜一猜,是什么能让指针运动起来?”5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积极猜想其中的原因,有些同学还起了争论,这样更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小魔术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心理放松、精神愉快,自然而然地进入思考状态,接着继续提问“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不通过接触就发生相互作用呢?”随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进一步深入展开,紧跟着教师思路积极思考答案.这时有学生会想到用磁铁吸引小磁针的情况,教师顺势邀请学生演示,顺势引发“磁场”的概

6、念.巧妙有趣的情境创设,使课堂节奏从轻松、舒缓到紧张、激昂,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聚焦到物理课堂上.  3.2意义建构、抽象概念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意义建构是学生围绕某一概念的感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主动归纳其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概念化过程.例如,在建构“电功率”这一概念时,首先设问“如何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通过分析讨论,学生得出两种方法;一是相同电功W,比较时间t,二是相同通电时间t,比较电功W.然后,教师适时增加难度,设问“如果电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来比较.”这时学生的认知

7、平衡被打破,积极思考新问题,教师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引导,提醒学生将“未知问题”向“已知条件”过渡,即将不同电功值转化为相同值或不同时间转化成相同时间……随着不断深入分析,学生会想到用“电功与时间之比”的方式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这就完成了“电功率”的意义建构过程.再如,在建构“力”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分组体验“推拉提压”等生活常见行为,使学生通过切身感受,感知力的存在及特点.接着追问,是否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学生举例生产生活中更多的实例来否定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回答问题边总结板书.5 

8、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发现,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这种作用产生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也可以不接触),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对力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建立的力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建构物理概念的意识,直接给出物理概念,那么学生就没有经历完整的思维过程,也就不会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3.3提炼概念、理性认识  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