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因素与犯罪率:基于中国1978-2005的实证研究

宏观经济因素与犯罪率:基于中国1978-2005的实证研究

ID:23474821

大小:161.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08

宏观经济因素与犯罪率:基于中国1978-2005的实证研究_第1页
宏观经济因素与犯罪率:基于中国1978-2005的实证研究_第2页
宏观经济因素与犯罪率:基于中国1978-2005的实证研究_第3页
宏观经济因素与犯罪率:基于中国1978-2005的实证研究_第4页
宏观经济因素与犯罪率:基于中国1978-2005的实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因素与犯罪率:基于中国1978-2005的实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宏观经济因素与犯罪率:基于中国1978-2005的实证研究黄少安陈屹立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国1978-2005年间收入分配、教育、失业以及城市化和贫困等宏观经济因素对犯罪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发现,全国、城市内部、农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对犯罪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教育水准的提高则能够有效的减少犯罪率,失业和农村贫困也对犯罪率产生了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则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犯罪率。关键词:收入差距国民教育犯罪率MacroeconomicfactorsandCrimeRatesinChina:1978-2005HuangShao-anandChenYi-

2、li(CentreforEconomicResearch,ShandongUniversity)Abstract:Throughtheempiricalinspectionofcrimerates1978-2005inChina,wefindthatincomedistributioninequity,nationaleducation,unemploymentrateaswellasurbanizationandthepoorincountrysidecanexplainChina'scrimeratesverywell.Themodelindicatethatt

3、heincomedistributioninequitywhateverinnation、cities、countrysideorbetweencitiesandcountryallgivearemarkableimpactoncrimerates;improvementofnationaleducationcanreducecrimerateseffectively;unemploymentandthepoorincountrysidealsohaveaninfluenceoncrimerates;theurbanizationinChinahaveinduced

4、agreatincreaseofcrimerates.Keywords:IncomeDistributionGap;NationalEducation;CrimeRatesJELClassification:K140---------------------------------------------------------※本文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现代西方产权理论比较与中国改革实践”的成果之一。项目批文号:04JZD0007,首席专家:黄少安教授。宏观经济因素与犯罪率:基于中国1978-2005的实证研究黄少安陈屹立(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5、经济学认为犯罪也是一种理性行为,是对成本收益算计之后的选择,惩罚的确定性与严厉性、非法收入(机会)与合法收入(机会)等都会对犯罪产生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开始大量利用计量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广泛考察了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如收入分配、失业、教育等对一国犯罪率的影响,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此同时犯罪率也急剧上升。1978年全国的犯罪总数为五十多万起,到2005年犯罪总数达到了四百六十八万多起,是1978年犯罪总数的8.7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因素变化对我国的犯罪率到底是否造成了影响?如果对犯罪造成

6、了影响,不同因素的影响各自有多大?哪些是影响犯罪的关键?国内对这些问题的定量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的。本文试图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国民教育状况、城市化等对犯罪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模型设定及变量的描述,第三部分是实证检验及结果的分析,最后为结论。一、文献综述现代经济学的触角伸入犯罪学领域是从Becker(1968)发表其《犯罪与惩罚》后开始的,他认为犯罪也是一种理性行为,犯罪者被惩罚的概率和被惩罚的严厉性构成了犯罪的成本,犯罪人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才会去犯罪,因此,惩罚的确定性和严厉性能够威慑犯罪。这构成了著名的威慑理论。在此后

7、的20世纪70和80年代大约20年时间里,大量实证研究都集中于检验Becker(1968)所提出的威慑理论,结论几乎一致认为,惩罚的确定性和严厉性的提高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威慑效应(Ehrlich,1973;Witte,1980;Fajnzylber,LedermanandLoayza,1998;CormanandMocan,2000)。在对威慑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之后,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经济学对犯罪的研究开始逐步更多的来关注犯罪率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各种经济社会因素对犯罪率的影响。他们广泛的考察了收入分配不平等、教育水准、失业、劳动力市场环境、贫困等对犯罪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