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协整分析

我国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协整分析

ID:23506670

大小:225.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8

我国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协整分析_第1页
我国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协整分析_第2页
我国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协整分析_第3页
我国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协整分析_第4页
我国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协整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协整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协整分析刘海波张欣(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130117)摘要:区域产业集聚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各区域发展进入“马太效应”循环,有可能是落入“趋同假说”,也有可能落入“发展趋异”。本文通过计算八大地区的GINI系数、Theil系数的T值和L值,来判断我国区域的产业集聚和发展差异状况,并利用PanelData的单位根检验、协方差分析和Hausman设定形式检验、Pedroni协整分析和ECM模型对两变量间的面板回归结果的可信度和长短期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最终得出区域内产业集聚水

2、平和区域差异变化的长短期因果关系存在,并且更重要的是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据此得出:区域内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区域内差异的缩减,证明满足“马太效应”的“趋同假说”。关键词:产业集聚马太效应区域差异PanelData厂商希望选择在市场潜力大的区域,即靠近大市场,而只有很多厂商集聚的地区才会有大市场,这是集聚区域外部经济的正外部性,它会促使生产集中,同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拥挤或土地成本等,这是集聚区域外部经济的负外部性,它们会促使生产分散,所以,由于产业集聚本身“集聚力”与“分散力”的同时存在,各个区域的增长或衰落自然的进入“马太效应”

3、(MatthewEffect)循环。“马太效应”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常常会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廉价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制度又通常不如发达

4、地区合理,于是循环往复,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国家产业集聚的发展使区域经济是符合“趋同假说”,还是“发展趋异”?如果是前者,那么结果将表现为区域差异的缩小,如果是后者,那么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本文将对这一结果进行实证研究。一、引言产业集聚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Weber(1909)是第一位系统研究工业集聚理论的经济学家,Marshall(1920)、Scitovsky(1954)、Myrdal(1957)、Hirschman(1958)、Kaldor(1985)、Scott&Storper(1992a,1992b)、Krugman

5、(1991,1996,1999)、Portter(1998)、Baldwin(2000)、Ottaviano等(2002)相继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生成机理进行研究。国内对于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以王缉慈(2001)、金碚(2003)、魏后凯(2003)、梁琦(2004)、何雄浪(2007)等为代表对产业集聚的性质、成因及其优势等定性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杨宝良(2003)、文玫(2004)、朱希伟(2004)、江激宇(2006)等为代表对我国产业集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经验分析,并发现中国的许多制造业都高度集中在上海、广东、

6、山东、江苏等沿海省份,而且自改革以来,中国制造业在地域上变得更为集中了。但国内关于产业集聚水平和区域差异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个别是从劳动力转移或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范剑勇,2004;姚林如等,2006)来阐述产业集聚带来的正外部性而导致区域差异的变化。关于区域差异的研究,已有的研究文献大致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一是采用各种指标对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如基尼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系数等(范建勇等,2002;陈秀山等,2004;杨明洪等,2006),对我国的经济在不同时段和空间尺度上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除总体测度外,大部分分为东

7、、中、西三大区域,个别的分为七大区域进行测度,最后结论都是区域间的总体差异在扩大,而区域内部差异在缩小;二是从经济增长出发,采用模型对区域经济的收敛性,即是否满足收敛或者俱乐部收敛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如魏后凯(1997),蔡昉等(2000),林毅夫等(2003),林光平等(2006)等等,最后结论都是在各自的假定条件和分析技术的指导下,各统计口径的经济区域表现出各自的收敛。上述两个角度的研究重在解释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状况和趋势,没有具体解释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而对区域差异变化的原因探究,也都限于描述性的分析,大多强调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宏观

8、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市场化程度、所有制结构、外商投资、投入要素等的作用,定量方面的分析研究较少,尤其从产业集聚的角度直接研究对区域差异的定量研究几乎没有,那么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差异之间的长短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