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对策建议

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对策建议

ID:23514087

大小:62.1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8

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对策建议_第1页
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对策建议_第2页
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对策建议_第3页
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对策建议_第4页
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对策建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对策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对策建议重庆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现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6+1”重点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实施“2+10”产业链集群建设方案,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离岸数据开发处理中心,并培育和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10个产业集群。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面临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市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还不完善,共性技术有效供给、“产学研”合作研究和扩散转移等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了

2、共性技术供需脱节,共性技术成果成熟度不高、有效供给量不足,共性技术成果扩散与转移渠道不畅,影响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因此,建立和完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是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支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举措,是我市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一、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庆市政府十分重视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组建了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共性技

3、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并建成了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余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00余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0余个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相关部门还积极实施了一批重点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初步形成了以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为研发主体的共性技术研发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缺乏政策指导。政府部门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的顶层设计者、导向协调者和资金投入者,是整个体系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因素。但是,目前重庆市尚未出台产业共性技术体系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划,对

4、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发展战略、组织方式、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管理模式等均未进行明确规定。这导致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各自为政、布局不合理等情况的出现,也使得政府支持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意图和目标得不到充分体现,长此以往,将极大的挫伤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主体的积极性,不利于提升我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亟待加强。我市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尚不能有效支撑全市产业发展。目前,重庆仅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35个;’211工程"高校2所,高水平研发机构也远远少于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

5、。同时,我市在电子信息、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等行业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刚刚起步,仍然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活动投入模式有待完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其投入大、周期长,但一经成功应用,该类技术能够对一个或多个行业产生深刻影响,能加快一个或多个产业技术升级步伐,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共性技术研究应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但又不能完全以市场模式运作。目前,我市从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机构主要为公益类科研机构和高校,公益类科研机构往往缺乏专项经费资助,高校又实行差额拨款制度,加之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特性,使得一些科研单位直

6、接放弃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活动,不利于提升我市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二、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对策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重庆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重庆市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建议成立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市科技、经济、教育、财政、税务、金融等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的负责人组成,负责协调和解决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有关重大问题;积极引导市内有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联合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

7、平台,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解决全市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供给不足的问题;大力推动重庆市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溶入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并根据企业现状、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状况,协助确定共性技术研发的方向和内容,为共性技术研究提供支持,并将共性技术最终转化为生产力,获取共性技术创新收益,反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促进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健康发展。2、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基础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整合优势资源,加大科技投入,紧密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轨道交通、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对共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