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历史·传统·哲学

探讨历史·传统·哲学

ID:23523843

大小:70.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08

探讨历史·传统·哲学_第1页
探讨历史·传统·哲学_第2页
探讨历史·传统·哲学_第3页
探讨历史·传统·哲学_第4页
探讨历史·传统·哲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历史·传统·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历史·传统·哲学历史·传统·哲学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历史·传统·哲学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历史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冯友兰将历史区分为“客观的历史”和“主观的历史”。他在主张历史客观性的同时,指出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传统是历史上主观精神所创造的产物,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历史的建构。传统与历史共同成为民族精神联续的纽带。冯友兰的历史本质论是受其“新理学”哲学立场决定的。在他看来,历史在本质上就是受到“理”的贯注、由诸多历史事物组成的有机体。冯友兰主张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命力

2、,体现了他维护和发展儒家文化的新儒家立场。  关键词:冯友兰;历史本质;传统;哲学  :A    冯友兰是中国二十世纪的著名哲学家,他的“新理学”体系虽然是纯哲学作用的建构和探索,但是,也有深切的历史深思和现实指向。冯友兰在论及创建“新理学”哲学任务时明确指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心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此《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之后及

3、此书(指《新原人》——笔者注)所由作也。”冯友兰一再强调其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探究近代中国的“旧邦新命”,也充分说明他的“新理学”是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哲学性深思所构建起来的。因此,要全面和准确地理解“新理学”便离不开对其进行历史哲学的考察。然而,截止目前有关冯友兰“新理学”的研究主要历史·传统·哲学由优秀站.zbjy.提供,助您写好论文.集中在对其体系进行纯哲学作用的讨论,从历史哲学角度和现实指向进行的系统和深入研究却很少。为此,本文就冯友兰对历史哲学最基本理由——历史的本质及其特征所作的深思和回答进行考察和分析。冯友兰并没有直接对历史的本质及其特

4、征进行系统的和正面的论述,他的历史本质论是反映在他对什么是历史、历史与传统关系的相关论述和解释中。冯友兰的历史本质论是由其“新理学”体系的基本哲学立场决定的。易言之,“新理学”哲学决定了冯友兰对历史本质及其特征的认识。冯友兰对历史本质及其特征的认识既具有鲜明的哲学思辨性,又显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    一、历史的本质及特征    历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是历史哲学所要回答的首要理由,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家和史学家对此作出过不同的回答。所谓历史的本质,一般是指历史的根本属性及决定历史发展的因素。要回答历史的本质是什么,无疑要看他们对“历史”内涵是如何界定的,

5、因为内涵就是指一个概念所包含的性质。  冯友兰在1934年初版的《中国哲学史》中对“历史”一词做了明确解释。他说:“历史有二义:一是指事情之自身。如说:中国有四千年之历史,说者此时心中,非指任何史书,如《通鉴》等。不过谓中国在过去时代,已积有四千年之事情而已。此所谓历史,当然是指事情之自身。历史之又有一义,乃是指事情之纪述。如说《通鉴》、《史记》,是历史,即依此义。总之,所谓历史者,或即是其主人翁之活动之全体,或即是历史家对于此活动之纪述。”对于这样两种历史,冯友兰分别称之为“历史,或客观的历史”和“‘写的历史’,或主观的历史”。他又说:“于写的历史之外

6、,超乎写的历史之上,另有历史之自身,巍然永久存在,丝毫无待遇吾人之知识。写的历史随乎历史之后而纪述之,其好坏全在于其纪述之是否真纪实,是否与所纪之实际相合。”可见,冯友兰在这里承认历史的客观性,或者说有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和认识为转移的历史。“写的历史”即“主观的历史”只能是,也应该是对客观历史的反映与记载。  冯友兰进而对“主观的历史”形成的理由做了分析。他说,“主观的历史”无论如何无法达到与“客观的历史”相符合,即历史学家是无法写出真正的“信史”的。究其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历史学家虽然可以依据可靠性颇高的“原始的史料”进行工作,但他们“或

7、为威劫,或为利诱,或因有别种特别的目的”,于是写不成“信史”。其次,即便没有这些理由,由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史料本身不完整,历史学家在对史料进行加工的时候,会掺入主观的因素,因此会导致历史学家写出来的“主观的历史”无法与作为“历史之自身”的“客观的历史”完全符合。第三,研究自然科学若有假设,可以实验定其真伪,“而历史家对于史事之假设,则绝对不能实验”,所谓“人死无对证”,“此其困难三也”。“有此诸困难,故历史家只能尽心写其信史,至其史之果信与否,则不能保证也。”上述三点往往是现代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用以否定历史认识客观性和历史认识能够反映客观历史的证

8、据所在。冯友兰提出这三点却不是抱着消极的态度来否认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和“主观的历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