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松山之子(文化)论文

试议松山之子(文化)论文

ID:23532416

大小:76.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1-08

试议松山之子(文化)论文_第1页
试议松山之子(文化)论文_第2页
试议松山之子(文化)论文_第3页
试议松山之子(文化)论文_第4页
试议松山之子(文化)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议松山之子(文化)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议松山之子(文化)论文松山之子(文化)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松山之子(文化)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松山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1942年12月,一个名字叫水木洋子的女作家从日本来到松山。阵地上的日军很欢迎她的到来,纷纷为她要写的连续报道和一个电影剧本接受采访。113联队第4中队长辻义夫更是热情洋溢,亲自带她来到怒江边参观已被炸断的惠通桥,并告诉她他们大致的作战计划。他认为,即使没有这座桥,日军也可以关山飞渡,很快打到中国昆明、重庆,与华东派遣军会合,完全占领中国,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  水木洋子激动得浑身发烫,回到松山营地,她打开笔记本,飞快记录着自己的所见

2、所闻和内心波澜。热血使她产生错觉,仿佛手里精细的笔,变成了性能优良的三八枪。  1952年12月,一个名字叫陈育品的松山少年,双手紧紧抱着一颗尚未爆炸的155毫米榴弹炮弹头,小心翼翼向远离村庄的山箐走去。他在箐沟底部一块平地停下,找来冬天干燥的柴草,并用木棍绑扎好一个结实的架子,将弹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他用火镰与火草把那堆柴草点燃,转身朝着远处飞快跑去。他的身后,很快爆出一声惊天的巨响。  少年返回那个火堆,在附近的草丛里找到刚刚破壳而出的铜块,兴高采烈地向着松山小街上收购废旧铜铁的铺子奔去。过秤,1、5公斤。每公斤人民币3元零5分。陈育品手中紧紧攥着最后一位数字因为4舍5入变成“8”的4

3、元5角8分钱,走到卖米的铺子,提着5公斤大米回家。那个时候,每公斤米价1角3分8厘。剩余的钱,用来买盐。  2012年6月,一个名字叫陈院峰的青年男子走在我的左边,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小胖子,但听不到他一丝一毫喘息声,也不见他额头和脸上冒出一颗汗珠。我却很累,不断停下来擦掉脸上和发根的汗水。就在那一刻,我注意到他的脚上,夹着一双塑料“人”字拖鞋。但他走路的速度,若不是要慢下来等我,应该很快。  那个叫陈育品的松山少年,就是陈院峰的父亲。  我们继续前行。在细密的小雨中撑着伞,穿过一棵棵苍翠挺拔的云南松,绕过一条条沉默诡异的旧战壕,向着那个被称为子高地的松山之巅走去。  脚下的土地,是云南省龙

4、陵县松山抗日战争遗址。  松山主峰标高约为海拔2200米。主峰至怒江江面的垂直落差为1500米。远眺怒江东岸,仿佛就在眼前,直线距离不到10000米,但行程却在60000米以上。  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线”的滇缅公路,在松山上蜿蜒了43.6公里,加上105毫米榴弹炮可以封锁怒江东岸30公里的路面,日军占据松山,就能阻断70多公里滇缅公路,松山之子(文化)论文资料由.zbjy.提供,地址.使得联合国的援华物资和重型枪炮再也无法运送。  龙陵县投入滇缅公路修筑的民工有7000人,其中310人在各种事故中身亡。县政府为他们的壮举与牺牲,在松山上树立了“滇缅公路死难民夫纪念碑”。1958年,这块

5、碑不知去向。  死守松山的日军,目的就是切断滇缅公路。而浴血收复松山的中国远征军,则是要通畅滇缅公路。这条路的争夺,成为这场战争的核心重点,为此,中国军队的官兵、修路的民工、支前的民众、普通老百姓以及侵滇日军,有数万人的生命在这里匆匆结束。  仅松山西面阴登山上下,就有3千多名远征军战士在反攻战斗中阵亡。战争结束,逃难回到腊勐街的百姓看见,军用卡车正在一车一车拉走从山上滚落下来的人头颅骨。  1980年冬天,在大垭口村新村一户农家的火塘边,5岁的杨国刚和几个小伙伴围坐在大爹的身边,听他讲松山上国民党兵和日本兵打仗的故事。  大爹是国刚父亲的大哥,松山大战的时候,和村子里的男人们帮远征军扛

6、过弹药箱和抬过担架。他最爱讲的一段就是:“在阴登山,有个远征军已经被打死了,头靠在土洞口口上,眼睛还好好睁着。我过去,用手把他的眼皮抹上了。”  松山的冬天,小朋友们总是游走在各家各户的火塘边听老人讲战争故事。这些讲故事的老人,都参加过这场战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版本。  抵达松山,并非以游客的身份和心情。我关注的原朝鲜籍日军慰安妇朴永心大妈,就是在1944年9月3号逃离日军松山阵地,带着腹中的胎儿奔向山下激流奔腾的勐梅河的。2003年,82岁的朴永心大妈再次来到松山,指认了日军当年修建的慰安所原址。  我来到的那一天是2012年6月12日,36岁的陈院峰刚刚成为松山抗战遗址管理所的所长。

7、  他把我带到路边一块农民的菜地,离老滇缅公路只有二十多步,恰好就在两座山相接的垭口处。地里种着应季的玉米、辣椒和洋丝瓜。地边杂乱的野草中,有两间一高一矮的瓦顶土坯小房。矮的一间已经破败,门朽坏得不能推拉。高的一间墙面刷着白石灰,但用途不明,也不像住房。向西的墙面上有人用红色的颜料写着某种饲料的名字和的号码。  我走进地里,植株上的雨水打湿了我的鞋袜和裤腿。有一个一米多高,下方上圆的石柱,顶端咬着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这样写着:日军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