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史话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史话

ID:23538167

大小:67.6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8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史话_第1页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史话_第2页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史话_第3页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史话_第4页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史话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史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榛峪在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一段保存完好的明长城横亘在村子的后山之巅,人们把这段长城称为大榛峪长城。大榛峪长城东接慕田峪,西连八达岭,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大榛峪村就蛰伏在这群山环抱的山坳里,春天,这里开满了山杏花、山桃花。秋季,霜叶似火,秋意盎然。大榛峪,原指今大榛峪村的西台子,其名最早见于大榛峪长城的大榛峪关(俗称贾家口关)石碑(现藏于响水湖景区)。据传,当年修建长城的官兵来到此地,见一片茂密的平板榛林,其果实有成人拇指肚大小,比寻常榛子大出许多,故此地取名“大榛峪”。光阴荏苒,今天的大榛峪,则是一个由5个自然村组成,拥有800多人口的渤海镇第五大村。天设金汤大榛

2、峪长城应属怀柔境内的重边长城,从铁矿峪的水关子到响水湖内的磨石口关,中间可分为三段,既:水关——西大楼——大榛峪关(贾家口关)、大榛峪关——牛犄边——驴鞍岭口和村子东边的旺泉峪长城,其地势均为西高东低,最高点西大楼海拔900多米。怀柔境内的长城,西起延庆,经九渡河、渤海、雁栖、怀北四个乡镇的二十二个村,后与密云县长城相接。全长61.5公里,其中,大榛峪村就有长城88公里,可谓怀柔长城脚下第一村。大榛峪长城有空心敌台、实心敌台、墙台等,关隘4处,每处隘口都有筑堡并设卡屯兵戍守。大榛峪长城的设计因山而异,以险建城。长城的修建依据山势地形而筑,尽量利用天险。所有的长城都选择在陡峭的

3、山脊之上,且紧靠外侧悬崖而建,达到易守难攻的目的。对于悬崖陡壁、拦路巨石都想尽办法利用,以期收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敌台分布不拘泥于硬性的距离规定,根据地形、地貌和实际需要而定、有的敌台修在高山之巅,便于瞭望和居高临下地控制要害,有的敌台则藏匿在山弯谷底,只有走到面前才能发现,用以控制河口要路。敌台距离缓处一般一二百米建一台,冲处四、五十米建一台,特别是关口要塞更是敌楼林立战台密集。鉴于此,在响水湖内的磨石口关,明人题写的摩岩石刻“天设金汤”四个大字就镌刻在陡立的巨大山石之上,彰显出万里长城的雄壮风采!在古代,长城是战争的需要,而现在,长城成了优美壮观的文物古迹。从长城

4、楼台窗口望去,长城的身姿犹如银白巨龙,蜿蜒盘旋在群山之巅,吸引着八方游客慕名而来!跑马占圈8虽然大榛峪得名源自明朝,然而,真正有人定居却是在清朝。清初,满洲八旗随龙入关,顺治皇帝为了安置这些人,就实行了“跑马占圈”的圈地运动。最先来到大榛峪的是一家寇姓兄弟,兄弟俩见这里山清水秀,植被茂密,就跑马占了今大榛峪马方台村和附近的大片土地及山场。其后人在此繁衍生息,虽然其后不断有异姓迁入,但寇姓依然是望族。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寇家人所占的马方台,原名瞭马台,乃是驻守在此地长城明军官兵的练兵之地。相传,驻守在大榛峪长城个个关口的明军,每天都要到此操练,操练完后,再各回驻所。尽管如此,依然

5、没有挡住满洲八旗的铁骑。万里长城虽然壮丽,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终,万里长城被冲冠一怒的吴三桂从内部攻破,万里长城万里空,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南下入关了。寇家兄弟虽然占了大榛峪最好的土地,但是就在他们驻足之后不久,一位名叫赵子仲的山西人,从大槐树下跋涉到了大榛峪西台子,据台而居,繁衍生息。至今,赵姓已经传至第13代,是大榛峪第一大姓。山村戏班清末民初,曾流行于京城内外的北京蹦蹦戏,是评剧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派。它演唱生动活泼,内容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以至于当时唱梆子的演员也改唱了蹦蹦戏。但由于艺人大多文化程度偏低,难有推陈出新的剧目,渐渐由盛转衰。至上世纪三十年

6、代,这个戏种在城市基本消失,只在边远山区保留下来。1943年,大榛峪村由赵姓四家为主聘请名师,组建了村里第一个蹦蹦戏小剧团。到上个世纪8五十年代中期,演员发展到30多人,演出剧目有20多个,成为当时四邻八村节日必不可少的娱乐节目。1964年后,由于种种原因,蹦蹦戏不再演唱。直到2000年,农村文化生活活跃,村里田玉祥、王维芝等5位老艺人才号召村民集资4000多元,添置行头、乐器,并招录10多个三四十岁的新人,复建消失近40年的剧团。在区文化馆帮助下,剧团聘请市永进评剧团演员张本月、苏纯飞夫妇到村里授课,帮助村民恢复原汁原味的蹦蹦戏。前几年,大榛峪村又添置了锣、钹、镲、板胡、二

7、胡、唢呐声等乐器,10多位第三代蹦蹦戏的学习者跟着专业老师开始学习技艺,从此,消失三十余年的地方小戏再次唱响。老区记事赵廷发、男、汉族、1907年2月(农历正月初三)生人。1943年4月10日地下党焦文正(易平慈悲峪人)在大榛峪村建党,发展了七名党员,成立了沙峪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七名党员是:赵廷发、胡玉泉、程志刚、贾长有、赵玉林、赵玉柱和赵廷相。赵廷发任书记,胡玉泉担任组织委员,程志刚任宣传委员,到现在七名党员只有赵廷发健在,其他六名党员都已先后谢世。赵廷发从1943年开始一直到1950年底任支部书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