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

ID:23541176

大小:21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8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_第1页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_第2页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_第3页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_第4页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案07级三班罗仙娇一、课程题目: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73页——76页)二、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及分析】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例,如: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了解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以及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继上一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

2、的,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的进一步升华;本节内容是承接地球内力作用而展开的,而地壳运动、岩浆运动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动手操作和图片展示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就显得很有必要;此外,本节知识涉及到褶皱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断块山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教学中结合实例分析,加上学生日常观察到的现象(若条件允许可以专门组织一次野外实习)等,可在极大程度上增加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三、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①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并

3、结合实例,能够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形态;②明确背斜和向斜的区别,能够在褶皱山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出背斜、向斜;③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说出其形成的原因;④知道褶皱、断层的实际应用。能力目标:①通过实例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②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和原理示意图,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10的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以及背斜和向斜所形成的地貌类型。②断

4、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③褶皱、断层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学难点:褶皱、断层的判断,以及背斜和向斜及其所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判断、区分;断层的组合地貌六、教学方法:1、教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投影教学法:本节课中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故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断层的动态形成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同时通过大量相关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实验操作法:若只是纯知识讲解和动画、图片观看,难免显得乏味。在“褶皱的形成原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知识点的讲解上,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验,直接感知,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2

5、、学法:以实际训练和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对比学习法:将背斜和向斜及其形成的地貌;以及同是在内力作用条件下形成,且受外力影响的褶皱山和断块山使用表格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完成表格,可培养学生对比学习的思维习惯。七、教学用具:flash制作断层的形成过程动画和火山喷发的视频;投影仪(或写有导学内容的纸张);学案;条形橡皮擦;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及意图学生活动及意图估计用时10创设情景温故引新同学们,说到山地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重庆,就是一个典型的山城。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构成骨架。下面呢我们就一起来欣

6、赏一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些形态万千、秀美高大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形成原因是否是一致的?(PPT图片放映)【板书标题3.2山地的形成】欣赏完这些图片后,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所学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PPT投影】1、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2、内力作用分为、、,其中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教师引导】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山地的形成自然也是由于(放慢语速,让学生回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的;其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起

7、伏状况趋于平缓,所以,山地形成的主要力量是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三种。其中,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好,既然内力作用是山地形成的主要力量,那山地根据内力作用的不同就可以进行分类,如: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其中褶皱山和断块山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火山是由于岩浆活动而形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山和断块山。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其进行思考。联系已学知识,建立知识递进关系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回忆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建立知识框架。2′启发互动实验操作首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