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周练试题

泰兴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周练试题

ID:23576663

大小:67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9

泰兴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周练试题_第1页
泰兴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周练试题_第2页
泰兴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周练试题_第3页
泰兴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周练试题_第4页
泰兴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周练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泰兴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周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周练试题(7)第I卷(选择题共60 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彻底打

2、破了宗族的界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2、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眷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級。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B.宋代糊名和眷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D.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3、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

3、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挤并非完全封闭4、下图为清中期杰出面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10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C.抒发风神消散的微世风骨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

4、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齐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佘,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农耕经济的领先B.自然经济的解体C.资本主义的萌芽D.重农抑商的风气6、潘旭澜在《太平杂说》中说:(洪秀全)造反之初就砸孔子牌位,将中国文化一律称之为“妖”。占领南京后,毁夫子庙。烧寺院古迹,废除私塾院,严禁古书流传。下诏“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洪

5、秀全此举()A.体现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B.表明其主张“全盘西化”C.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文化D.结果实现区城的思想统一7、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正确的解读是()项目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它收入总收入年代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1911481016204416944451529696100A.中国古代以来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洋务企业成为晚清经济的主要来源C.近代民族工业发

6、展对晚清财政影响D.外国资本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8、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做出这-修正的原因是()A.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B.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C.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D.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9、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副漫画,画上的人说“青天白日之下用不着这个废物”,

7、脚下踩的字是“庆祝上元”,这表明当时社会上()10A.主动破除旧俗与陋习B.全盘接受西洋新风俗C.肤浅理解破旧与革新D.激进与保守斗争激烈10、“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该段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A.洋务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C.抗日战争D.五四运动11、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评价某次国际会

8、议时说:“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团结感。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新中国()A.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首次步入世界外交舞台C.提出“存同存异”方针D.积极奉行不结盟的政策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载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