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戏玩出的科学

小游戏玩出的科学

ID:23586894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9

小游戏玩出的科学_第1页
小游戏玩出的科学_第2页
小游戏玩出的科学_第3页
小游戏玩出的科学_第4页
小游戏玩出的科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游戏玩出的科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游戏玩出的科学  摘要:小学科学课不好上。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发现在教学中适时编排一些小游戏,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选择三个游戏案例,通过学生的思路直观地演示热传递的特征、浮力与液体的关系以及串联电路的正确连接方法,显示了小游戏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科学;热传递;浮力;电路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92-001  “60后”或“70后”的男孩子应该还记得,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鞭炮,自己做的“洋

2、火(火柴)枪”。那时每天放学后就蹲在修理铺旁,眼巴巴地瞅着修车师傅给几个不用的自行车链子,如获至宝般跑回家,先把一颗自行车铜条帽砸进链孔,然后再用剪刀钻呀、挖呀,一直钻到能把一根火柴穿进去,火柴头正好堵满条帽中挖好的窝;然后用粗铁条造一把手枪的形状,把五六个链子穿起来,把带条帽的放最前面,加上撞针,套上橡皮筋,一把自造的“武器”就成功了。如果做的好,响起来就跟“二雷子”一模一样,那在伙伴面前威风得很。  原来,火柴的主要成分是“磷”,这是个很易燃烧的家伙,当撞针猛烈撞击它时,它迅速燃着了。当在极短

3、的时间从前端喷出时,就响了。这和吹爆气球时会“乓”5一声一个道理。所以声音大不大,第一和挖的条帽窝有关,第二和撞针有关。道理明白了,当然也都成功了。为此这些现在已四、五十岁上下的小朋友在当时都会高兴的几夜睡不着觉!  很久以前,有个大科学家叫亚里士多德,他说:“科学的产生,要有三个条件――好奇、闲暇、和自由。贪玩的人需要这些,而科学更需要这些贪玩的人……”  有一个人很好玩,小时候因为看了一本书叫《星际战争》,就想造一个能把人送上天空的东西,于是反复鼓捣鞭炮之类的玩意,后来造出了一台能在真空中工作

4、的小发动机,又造了一个又细又长的大鞭炮,两个东西绑在一起,点着,“轰”的一声,大鞭炮顶着发动机飞了几十米高!你知道吗,他这一玩不要紧,结果后人就根据他的原理真的造出了把人送上太空的巨型火箭。这个人就是被称为“火箭之父”的高达。  你看,玩那么重要,我们做教师和家长的,怎能抹杀了孩子的这一宝贵的活动呢?做游戏、爱玩是所有人类的天性,在玩游戏中孩子能不自觉的激发想象、思考,科学创造就诞生于五花八门的游戏中。  于是在科学课堂上,我就会利用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解决一些常规方法不能释疑的问题,使教学取得事

5、半功倍的效果。  在介绍物体的热传导性能这一课上,根据教参意见,我在金属丝上滴上四处蜡烛,分别粘上一根火柴,用酒精灯加热一端,火柴在不同时间落下来,实验揭示现象是热传递从物体的一端传向另一端。但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和老师配合、不去思考,班里乱哄哄的,实验效果可想而知。于是在给另外的班级上课前,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火柴分别由四位学生扮演,我扮演铁架台,手拿一根金属棒,把四支“火柴”“粘”在不同的位置,当然蜡烛也由学生装扮。“蜡烛”扭动身体,表示火苗给金属棒加热。离5“蜡烛”近的先表演很难受的样子,在滑稽

6、的动作中先掉下来;隔了一会第二个也掉下来;第三个呆呆的没任何反映;第四个实在“熬”不住了,也落了下来;滑稽的动作加上有趣的语言,深深的引起所有学生的注意。从这个小游戏中大家都领悟到,热传递是从物体的一端传向另一端!好多学生也注意到了为什么第三个没掉?表演第三根蜡烛的学生这时发言了:“呵呵,没文化,真可怕!我头上的位置订了块木板,然后滴上蜡,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几乎不传热,蜡烛不融化,我当然不会掉下来了!”所有人恍然大悟,无形中又记住一个道理。后来我做了个比较,按照教材实验掌握知识的学生占百分之三十

7、一;而通过玩游戏掌握知识的占百分之八十三。游戏的作用真大啊!  在讲授有关水的浮力知识时,学生又被“密度”这一概念迷惑住了。在实验中学生观察到马铃薯在清水里会下沉,但在水中加盐后,马铃薯会浮起来。有学生问“为什么?”我试图用“密度”解释,但这概念对五年级的小孩子来说太抽象,我越说他们越糊涂。于是我祭出“看家宝”――做游戏来解决。  首先,在地上画了个一米大小的正方形,两个女孩站在里面,告诉学生,这就好比一个水缸,两个女孩就是水中的小粒子,我扮演“马铃薯”。当我这个“大土豆”跳进缸里时,水中的小粒子

8、就拼命地往上托举我。可是呢,小粒子力量太小了,举不起“大土豆”;于是,再进来两名男生,他们就好比盐粒子。我提示要学生注意了:水缸的体积不变,但人数增加了,点题――“面积或体积不变,在里面住的人的数量就是密度”。大多数学生点头了。我继续开个玩笑:“5男生很听女生的话,要一起把我举起来。”其他学生纷纷起哄“举起来!举起来!”但是“大土豆”140斤呐,四个小孩还是没能成功,“怎没办?”我要他们想办法了。“再加两个人!”马上有人出了好主意,“再加盐!”我下令,又有两个男生迫不及待地进来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