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农业思想的历史地位

邓子恢农业思想的历史地位

ID:23638355

大小:5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9

邓子恢农业思想的历史地位  _第1页
邓子恢农业思想的历史地位  _第2页
邓子恢农业思想的历史地位  _第3页
邓子恢农业思想的历史地位  _第4页
邓子恢农业思想的历史地位  _第5页
资源描述:

《邓子恢农业思想的历史地位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邓子恢农业思想的历史地位  摘要:邓子恢的农业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为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邓子恢;农业思想;历史地位    邓子恢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农村工作专家,曾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他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不顾顽疾缠身,忍辱负重,倾注了毕生的精力。邓子恢的农业思想是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规律的结果,在中国社会主义农业

2、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为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毛泽东农业思想一直在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史上居于主导地位,但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的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邓子恢对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尤为突出的。  第一,为毛泽东作出科学判断提供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许多重要思想、指导原则,主要是由毛泽东在总结我国农业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认真地吸取其他重要领导人及专家的正确意见

3、和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邓子恢的农业思想是毛泽东作出新判断的一个重要来源。邓子恢对农业的重要地位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他明确提出了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和工业必须协调发展。他说:“人是要有饭吃、有衣穿、有副食品和许多日用品才能生活下去,这些东西绝大部分是从农业生产出来。如果农业歉收,人民吃不饱饭、穿不上衣服,而还谈得上什么社会主义建设呢?”“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才能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因为,工业化要解决几个问题:要开辟市场,没有销路,工业化不成;要供给原料,没有经济作物,没有原料,不能生产;要粮食供给

4、城市人口,工人要吃饭,没有粮食不行。”“工业发展需要农业发展与之相适应,如果农业生产赶不上工业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于粮食、原料、资金积累和市场的需要,结果就只有使工业化的速度被迫降低。”“农业必须配合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加以改变。现代化的工业,必须有现代化的农业,同时并进。”毛泽东曾多次听取邓子恢的工作汇报,邓子恢的这些论述,使毛泽东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在吸收邓子恢等同志正确意见和理论观点的基础上,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的

5、思想,他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第二,深化了毛泽东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论述。纵观毛泽东农业思想体系中许多内容,首先是由毛泽东针对农业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正确的理论原则或方针,但由于毛泽东日理万机或其它种种原因而未能再作深入的研究和论述。邓子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则在贯彻这些原则和方针的过程中,又作了重要补充。如1958年,毛泽东在党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上提出了农业增产的“八字”措施、即水、肥、土、种、密、保、管、工。这八个字概括了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因而被人们形象地奉之为“八字宪法”

6、。邓子恢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对毛泽东同志的“八字宪法”,特别是对其中的合理密植作了详细的阐述。他说:“八字宪法中的合理密植又是构成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中心关键。”农作物实行合理密植,在同一耕地面积上之保持较多植株就能够增产呢,“这是因为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取肥分和水分,通过叶部从空气中吸收其他养分,并在阳光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制成植性有机物质,才能促进作物的生长。空气和阳光是大地上到处都有的,在土壤里又蕴藏着许多肥分和水分,我们实行合理密植,在同一面积上种上较多的植

7、株,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土壤的肥力、水分和空中无尽的空气、阳光,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如果种植过稀,植株过少,就等于浪费可能利用的肥分、水分、空气和阳光。”“但是如果过度密植,株行距过小,以致枝叶不通风、不透光,不能起光合作用,根系互相打架,反而使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结果也是不能增产,甚至反而减产失败,所以密植必须力求合理,必须保持一定的株行距,使农作物能够通风、透光,根系有伸展的余地,做到‘苗不欺苗’,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农作物播种前还得选用优良品种,在生长期间,还需要注意田间管理和植物保

8、护工作,使农作物安全生长。”“实行密植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的原则。密植程度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土壤水源,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耕作水平,不同的作物品种和作物特性等来分别规定,决不能机械地用一个规格到处乱套,凡是合乎这个原则的就叫合理密植,就能达到高产,反之,就叫做不合理,就不能达到高产,反而要减产甚至失败。”他还特别指出:“密植中较普遍的缺点,则是只注意株多、穗数多,而注意提高单株产量则较少。”“在实行密植时除了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