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寒事件”看网络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

从“韩寒事件”看网络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

ID:23643136

大小:6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9

从“韩寒事件”看网络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_第1页
从“韩寒事件”看网络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_第2页
从“韩寒事件”看网络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_第3页
从“韩寒事件”看网络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_第4页
从“韩寒事件”看网络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韩寒事件”看网络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韩寒事件”看网络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摘要】韩寒和作协论战是2008年网络关注度较高的一次事件。本文通过对这一事件中一些有影响力的评论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新闻评论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而评论文章中的舆论导向,并未使人们对这个事件态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关键词】新闻评论跟帖拟态环境2008年9月份,韩寒通过博客和作协副主席郑彦英打嘴仗,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其9月23日的博文中,韩寒用2/3的篇幅对作协的存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韩寒的“探讨”引来多位著名作家的反击,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谈歌、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哲夫及著名女作家赵凝

2、纷纷在自己的博客中对韩寒给予了反驳。更多的评论员和网友加入,使事件在网络上一度沸沸扬扬。如今尘埃落定,通过各大网站纷纷对这个事件进行了评论,《就算“打死韩寒”也要“解散作协”》(中国网梁丁2008-9-25)《打死韩寒,作协也散不了》(南方都市报张鸣2008-09-28)《打不死的韩寒,解不散的作协》(东方早报杨涛2008-10-7)《“你爹你妈”谩骂中,文学斯文扫尽》(中国青年报黄羊滩2008-09-25)《打死韩寒,作协主席就牛XT?》(红网刘永涛2008-9-20)《韩寒骂作协事件:暴露当代青少年教育工作上的不足》(新浪杂谈王蒙2008-9-2

3、4)等等。我对其中一些样本量足够大的跟帖评论(跟帖数大于50)进行了统计。其中《就算“打死韩寒”也要“解散作协”》《打死韩寒,作协也散不了》后的362条和245条跟帖中支持韩寒和支持韩寒观点的贴数占总贴数的58.4%和59.5%,反对韩寒和反对韩寒观点的分别占18.2%和15.8%(其中98%以上的人表现出的是对韩寒这个人本身或其一直以来行事方法的不赞同、反对其观点的很少),持中立态度的贴数分别占22.7%和21.1%。用此统计方法对《打不死的韩寒,解不散的作协》一文的跟帖进行统计,支持占47.2%,反对占20.8%,中立占17.0%o《韩寒骂作协事

4、件:暴露当代青少年教育工作上的不足》一文的跟帖中态度情况为57.5%,17.3%,24.6%。这个数据并非证明对于韩寒和作协论战这个事件,韩寒在网络上得到了很高的支持率,实际上、在对韩寒的声援中大部分的帖子直指的是作协这个机构的问题(90%以上为支持韩寒观点),对韩寒这个人及其做法,大家的看法粗略统计下来竟是不赞同的占多数。在肯定他文笔犀利,敢于直言,有思想的同时,更多人怀疑他挑起争端的目的,认为他是跳梁小丑,找噱头提高点击率,认为他是娱乐明星,作品也思想肤浅。在统计出来的这4篇评论中,头两篇的作者站在支持韩寒观点的基础上,批评了作协机构的弊病,《打

5、不死的韩寒,解不散的作协》一文说:“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有作家需要‘精神导师’/曰.同时却不时冒出韩寒这样的“坏小子”的时代,这是一种双轨并行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也是韩寒‘打不死’、作协‘解不散’的时代。”态度中立,而《韩寒骂作协事件:暴露当代青少年教育工作上的不足》明显看出是对韩寒的批评。可是为什么从4篇文章的跟帖评论中没有看出明显的态度变化呢?评论文章中的舆论导向,并未对人们的态度造成很大的影响。更有甚者,《打死韩寒,作协主席就牛X了?》(红网刘永涛2008-9-20)文章作者对韩寒表示了赞赏,文章最后还说到:“他们永远无法打死一个时代”,伹2

6、86条跟帖中,反对韩寒,反对韩寒做法的人占51.6%,特别是作者的“时代”观点很多人表现了不赞同。和韩寒同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很多跟帖中表示出了对他的不齿,说韩寒并不是我们的代表,更无法代表一个时代。首先,拟态环境使人们对事件形成了初步的态度和观点,带着观点而接触网络媒介,会使人们的既有观点和态度更加鲜明。从新闻评论跟帖分析,在韩寒和作协这个事件上,大众的舆论导向很清楚,一是支持韩寒解散作协这个观点,矛头直指作协机构的芜杂。二是对韩寒这个人常发惊人之语的不屑,认为这是炒作吸引大众目光。在对这个事件看法上这两种观点占主要地位。而这两种观点的形成受到了如今互

7、联网发达的虚拟环境的影响。互联网是各种不同观点的集合地,也是各种信息快速而方便的来源。韩寒一直是媒体的“宠儿”、从他出名开始便贴上了叛逆的标签,每一次韩寒出场的时候,媒体所给的字眼都很惊人,有时更是会断章取义,煽风点火,毕竟媒体要追求知名度、影响力和商业利益,他必须要以此吸引更多的受众。很多人便是从这种媒体造就的拟态环境中去了解韩寒,在心0中重塑了一个韩寒的形象。而对作协的了解也是如此,在没有韩寒和作协这个论战之前,更多的人并不十分清楚作协是什么机构,在发生论战之后人们所了解到的作协,对其印象也大多集中在“王幸福”,郑主席,和要“掐死”韩寒的谈歌身上

8、,由此决定整个作协的印象,很少有人去深入了解作协的历史以及现状。就像不喜欢韩寒的人里也很少有人去看韩寒的博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