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外文文献翻译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外文文献翻译

ID:23645692

大小:149.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1-09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外文文献翻译_第1页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外文文献翻译_第2页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外文文献翻译_第3页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外文文献翻译_第4页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外文文献翻译_第5页
资源描述: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外文文献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夕卜文题目:FrameStructureAnti-earthquakeDesignWayofThinking译文题目: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文献出处:〈〈JournalofConstructionalConcreteResearch〉〉,2000,55:289-303夕卜文作者:TheodoreV.Galambos字数统计:英文22990字符;屮文5601汉字中文译文: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摘耍A前,世界各W的抗震规范都采用这种思路:按可遇地震的强弱划分地震分区;根据各地区的历史发

2、生地震的统计或对地质构造的考察得出设防水准地面的运动峰值加速度;再利用加速度反应谱给岀不同周期下结构的反应加速度;通过地震力调整系数R得到设计加速度水准。同时,很多国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设防烈度水准可取用不同的值,选用越高的设防烈度水准,结构的延性要求也就越低,选用越低的设防烈度水准,结构的延性要求就越高。结构延性保障条件是构件的延性,通过冇效合理的连接,结构体系选择合理,刚度分布合理的条件下就能基木保证结构的延性。关键词: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设计思路1.抗震设计思路的简单回忆建筑结构抗震的发展是随着人们

3、对地震动和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从诞生至今只有百年的历史,大致有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静力阶段:它起初由日本的一位教授对当时有限的震害观测和理论认识提出抗震设计理论,仅仅适用于刚体结构。它没有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场地不同对建筑结构的影响。(2)反应谱阶段:随着地震动记录的得到和结构动力学理论的发展,1940年美同的Biota教授提出了弹性反应谱的概念,反应谱是自由弹性体系,在获取的很多地震记录的激励下,结构周期与响应之间的关系,包拈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位移反应谱。其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

4、到现在为止仍然是各国规范设计的取值基础。地震作用力计算常采用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概念是:假定建筑结构是线弹性的多自由度体系,利用振型分解和振型正交性的原理,将求解n个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解,为求解n个独立的等效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最大地震反应,进而求得对应于每一个振型的作用效应。就可以根据地震作用的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对于平而振动的多质点弹性体系,可以用SRSS法,它是假定输入地震为平稳随机过程,每个振型反应之间相互独立而推导得到的:对于考虑平一扭耦连的多质点

5、弹性体系,采用CQC法,它与SRSS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平面振动吋假定各振型相互独立,各振型的随着频率的增高而降低;而Y•—扭耦连,各振型频率间距很小,相邻较高振型的频率非常接近,就要考虑不同振型间的相关性,还宥扭转分量的影响,不一定随着频率增高而降低,冇时较高振型的影响可能人于较低振型的影响,相比SRSS要考虑更多得振型的影响。底部剪力法考虑到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对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简化,当建筑物高度不大,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结构振动位移反应往往以第一振型为主,而且第一振型接近

6、于直线时,就可以把振型分解法简化为基本的底部剪力法计算公式。这个基本公式计算得到的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可以反映刚度较大的结构,但当结构基木周期较长,场地特征周期较小吋,计算所得顶部地震作用偏小,因此,《抗震规范》规定,当结构基本周期大于1.4倍的场地特征周期时,在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1)动力理论阶段:随着对地震动认识和理解的加深,认识到反应谱的一些不足,如:对地震动的影响考虑不周,加上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使得动力法逐渐发展起来,它的木质是直接求解动力方程,但是由于地震吋地面运动加速度极不规则,对于微分方

7、程无法求出它的闭合解,因此多采用数值积分法。常用的方法是对记录的地震波进行连续分段处理,每段的数据都看做不变的,然后作用到结构上,通过动力平衡方程來求得此刻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反应,接着与前一段的加速度、速度、位移进行叠加,把叠加的结果作为下•一时段的初始数据,依此类推,最终求得结构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动力反应变化过程。(2)在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日本Kobe地震后,美日学者又提出了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态的基本思想,就是使建筑结构在使用期间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耍求。它

8、与传统基于力的设计方法不同,对于结构性能主要是基于位移准则,用不同的位移指标对结构性能进行不同的控制。但是由于大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非弹性变形很难准确估计,使得基于性态的设计方法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但提岀它的优点至少有W点:a.强调地震工程的系统性和社会性;b.认识到原宥抗震设计规范的部分不合理性。作为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基础,应该对某一具冇统计意义的特定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进行准确的评估,还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评佔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