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闻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对于新闻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ID:23674845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9

对于新闻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_第1页
对于新闻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_第2页
对于新闻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_第3页
对于新闻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_第4页
对于新闻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于新闻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于新闻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新闻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导读:按照教科书的定义,新闻价值是新闻工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余家庆主编的《新闻学辞典》关于新闻价值的解释是:“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换句话说,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新闻价值的内在要求必定导致记者对具有轰动效应的重大客观事实

2、趋之若鹜,容易出现对极端新闻事件的过度炒作。虽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但就像至今尚未出现人咬狗事件一样,大新闻总是难出现。记者所追求的理想中的新闻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轰动性报道经常被人质疑,事后查证,破绽百出,细弱的事实横梁撑不起丰盈的新闻大屋。  寻访重大新闻是记者的职业使命,但提供准确的信息也是记者职业道德所要求的,其背后是对客观事实的准确把握。本文以2013年2月发生的具新闻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收集整理提供,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有典型作用的大同市民跪留市长、印度农民种出高产水稻、宁波牛奶仅七成合格三起

3、事件为例,探讨如何对极端新闻事件进行事实甄别,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事实背后有隐情  2013年2月8日,山西大同市民得到消息,大同市长耿彦波将调任太原市任副市长,太原市市长。X络上议论,这对于大同市民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大同人最担心的是两件事:一是耿市长身体垮了,二是耿市长突然被调走了。如今,“造城市长”耿彦波真的要调走了,大同市民在无限不舍的同时,自发聚集在市区东城墙广场、红旗广场等地,在寒风中,以签名和举横幅等方式表达对耿彦波的感激与挽留。甚至,一度有不少市民集体下跪,挽留耿彦波。  

4、中国古代百姓时有送“万民伞”之举,跪留官员也偶尔为之。与揭露、批评赖政、贪政相比,讴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干部是传播正能量,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但在当下“仇官”气氛弥漫的现实中,跪留市长的行为太显突兀,可谓是极端新闻事件。虽然媒体跟风报道,但疑惑也随之产生:因挽留市长“集体下跪”,或许还不是抒发感情那么朴素的举动,应该另有隐情吧?  果然,有记者通过实地调查,回应X上的质疑:一些X站所发的图片表明,挽留并下跪者,实际上是在搞“行为艺术”,他们害怕耿市长一走,为市政建设垫付的工程款收不回,或者怕耿一走

5、,留下半拉子工程无钱投入而被拆迁者回迁无期。  记者的实地调查并未否定耿彦波的政绩,也不吝笔墨描述耿彦波在支持者眼里的肯干能干的勤政形象,只是通过对事实背后隐情的挖掘,合情合理地解释了市民下跪的缘由,消除客观事实的突兀感。  市民跪留市长是冲击民众情绪的极端新闻事件。这种情绪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感性的;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久远的。无论对与错,这种情绪必定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也使与其相对立的社会现象的新闻价值的显著性得以体现。对这种极端新闻事件的事实把握,重点不在事实表面,

6、而在于事实背后的隐情。隐情挖掘得准确与否事关新闻作用的重构和新闻价值的大小,只要能提供客观事实的合理解释,就自然形成新闻的价值指向,就像市民跪留市长事件,潜入河底,揭示人走政息的无奈困境可能比单纯撷取河面浪花,更能俘获受众的心。  事实背后有虚情  2013年2月17日开始,中国媒体纷纷援引英国《卫报》2月16日报道称,在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Bihar)一个位于Sakri河旁边的小村庄Darveshpura里,当地一位名叫苏曼特·库尔马的农户所种的稻米每公顷单产高达22.4吨(约合每亩2986斤),超过了

7、袁隆平创出的每公顷19.4吨的世界纪录。这个单产纪录也超出了国际稻米研究协会和美国基因改良公司在试验室条件下所创造出的纪录。  早在2012年6月,印度最著名的农业科技杂志《今日农业》就刊登了以此为内容的《关于世界纪录的报告》一文。《今日农业》报道这一粮食产量纪录的目的,原本只是树立一个典型,方便推广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种植策略,因此并未在报道中讳言其采用杂交水稻,对普通水稻有品种优势的事实。而《卫报》在引述这一消息时,则出于不明理由省略了这一技术细节,从而给人以印度通过新的种植技术,依靠传统种子和普通气候

8、,打破中国水稻单产纪录的错觉。  如果《卫报》报道的这个水稻产量属实,那么推广开来,规模种植的话,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全球粮食紧张的局面。国内有的报纸在转载这则新闻时,用了“全球粮食紧张局面可望缓解”这样的标题,有些耸人听闻。媒体记者在震惊之余采访袁隆平,想做袁隆平被人赶超后的心态之类的后续报道。不料袁隆平指出,测产必须实地现场进行,而印度农业部门的验收实际上为事后调查,所得数据难以令人信服。  有媒体调查发现,比哈尔邦的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