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例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ID:23679187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9

例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_第1页
例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_第2页
例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_第3页
例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_第4页
例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例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例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经过一轮复习,大多数同学对知识点的掌握已有一定的基础,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历年二轮复习的模拟测试结果看,同学们普遍存在答题技巧欠佳的问题,尤其是没有掌握好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二轮复习的时间非常紧张,如何在短时间内掌握答题方法,提高应答水平,是同学们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一道模拟试题为例作分析:  例题高中历史课本(人民版)提到:“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为了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  材料一(甲)民国初年,全国报纸品种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乙)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

3、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7  (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得的材料,分别得出怎样的结论?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  (3)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解释时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1)甲同学: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大大提高了国民的参政意识。乙同学: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等。(2)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回答“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是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

4、农生活在农村”亦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一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3)注意:证据要全面,不要武断下结论;孤证不立。(或“收集证据要全面,运用、分析史料要辩证”)。  该题选材精当,设问新颖、灵活,要求同学们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来评价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集中考查了同学们对历史材料的阐释能力和基本的史学素养。但大部分同学对此题感到颇为棘手,在答题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7  1.阐释历史材料的方法不当。不少同学对材料的解读停留在对材料内容的简单概括甚至是个别词句的摘抄上,不能从宏观上分

5、析理解整个材料反映的问题,并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影响范围小,底层社会始终没能接受民主思想,但相当多的同学只能答出农民对辛亥革命缺乏了解等;又如第(2)小题通过对材料一、二的对比可以认识到辛亥革命对城乡影响的差别较大,而不少同学不能对组合材料进行综合和对比,由于孤立地看待材料,只能单方面地提炼材料信息;也有同学没有结合材料引言解读材料,不明确整个试题的主题是研究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而答出辛亥革命在其它方面的作用。这些都反映了同学们没有掌握解读材料信息的基本方法。  2.

6、脱离课文去分析材料结论。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意图之一就是要考查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而试题必然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引用的材料大多既能反映教材内容,又高于教材内容。不管试题的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同学们在解题时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只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如第(1)小题阅读材料得出结论,在对材料的认识时应联系课文中关于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进行分析,但事实上相当多的同学在阅读理解材料时由于没有课本知识作

7、铺垫,只能对材料内容作简要概括或说明,不能形成结论。如对材料一的结论不少同学答成“民国初年报纸多宣传‘民权’、‘民国’等民主思想,民国初年报纸发行量大,报纸的影响范围广”,“辛亥革命借助《民报》宣传三民主义”,“报纸的内容被公众或私下议论”等。7  3.解题时不明确问题的要求。如第(2)小题要求综合两则材料从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得出新的结论。这就是要求将多个材料进行对比或整合,然后形成结论。如本题通过对材料的对比,说明辛亥革命的影响在地区上有明显的城乡差别。但有不少同学在方法上缺少对材料的宏观把握,

8、仅从材料二中老农与某君的对话内容中说明辛亥革命未能发动广大农民。甚至有的同学没有对材料进行解读,而是照搬课文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课文是从总体上对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高度的概括,而材料仅从辛亥革命的地域差异这一个方面加以说明,如果照搬课文结论就违反了“论从史出”的原则了。也有同学对试题的设问要求不能准确把握,如第(13)小题要求回答的是运用史料解释历史应注意的问题,但有的同学理解成评价历史事物时应注意的问题,造成答非所问。  如何解决材料解析题解答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轮复习不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