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形式美的文化属性与现代诗学的构建论文

浅论形式美的文化属性与现代诗学的构建论文

ID:23717096

大小:5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0

浅论形式美的文化属性与现代诗学的构建论文_第1页
浅论形式美的文化属性与现代诗学的构建论文_第2页
浅论形式美的文化属性与现代诗学的构建论文_第3页
浅论形式美的文化属性与现代诗学的构建论文_第4页
浅论形式美的文化属性与现代诗学的构建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形式美的文化属性与现代诗学的构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形式美的文化属性与现代诗学的构建论文形式美的文化属性与现代诗学的构建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形式美的文化属性与现代诗学的构建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诗歌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戴望舒秉承着传统诗学的内涵,散发的却是现代性的品格。戴望舒诗歌形式美的文化属性内在于其现代审美情感的诉求、现代汉语的语言属性与古典诗学的优秀传统。忧郁的情绪内含着苦难时代的审美形式,古典意象的营造于现代与古代汉语的同源同质。现代汉语的开放性使戴望舒的诗歌更有效地融入到世界诗歌的律动中,他的诗艺成为超越古典的现代诗学的典范。  关键词:戴望舒形式美古典诗学  在现代社

2、会为众生营造的现代情绪中,传统的古典美学底蕴难以抚平现代人受伤的心灵。在孤独与无奈的时代里,用现代的语言惯例与诗学理念去咏叹,用奇特的现代派手法和抽象的理性来分解寂寞与惆怅,成为现代诗人的一种叙事策略。戴望舒,这位被古典文学滋养、熏陶和浸染长大的“雨巷”诗人,秉承着传统诗学的内涵,散发的却是现代性的美学品格。古典诗学追求“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的艺术境界,在形与象中追求艺术的至象。秉承古典诗美的传统,“戴望舒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情’之真、‘景’之美、‘境’之幽”。  自《诗经》以来的古典诗歌传统赋予戴望舒诗歌以古诗的氛围,如废名所说,现代派是温、李这一派的发展,但诗人

3、古典的情结却有着时代的内涵,凝聚着波德莱尔式的都市情怀。马拉美、魏尔伦、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诗人的影响使得戴望舒的诗歌有了一层现代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区别于古典形式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形式和内容的同一,在于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内容是形式的内容。艺术形式的选择并非诗人的一厢情愿,更多的是审美情感的需要、审美规律的诉求。形式美的特质在于完美的表征艺术家的情感,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戴望舒诗歌形式美的属性就内在于其现实审美情感的需求、现代汉语的语言属性与古典诗学的美学传统。  一、忧郁的诗魂与现代诗情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的领袖,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交际中,他用苦涩的

4、诗节树起灾难的里程碑。诗歌是诗人对现实的想象性加工。短暂的文学生命留给后世的九十二首诗歌,正如《我的记忆》中将主体的情绪意象化、形式化,忧郁的诗人在江南的雨巷中带走时代的愁苦,在凄婉的迷惘中绘出柔美的感伤。但民族的苦难与不幸,很快使他与时代奏出相同的节拍,忧郁的诗魂化作民族解放的歌者。  早期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性为主,格调低沉忧伤。诗集《我的记忆》收录的作品多是情诗和愁诗。孤独、忧郁、哀愁可以说是戴望舒早期诗歌的诗情,但读来却是朦胧唯美的,正如紫色的丁香。丁香结春恨,暗含着抒情主体的自我情绪。诗人寂寥地踯躅在黑夜的街头,颓唐地排遣着内心的惆怅。但在江南

5、雨巷中游走的诗人并没有远离世俗的社会、远离尘世的大众,而是时代歌者的一部分。丁香结的愁绪也不是个人情感的自我抒怀,而是时代悲苦的知识分子情感写照。“五四”高潮的消退,希望梦幻破灭后的无助在青年的内心中最易激起情感的涟漪。1927年的夏天,政治的空气令人窒息,时局的动荡,病态社会的青年内心的苦楚无法排解,凄惨的现实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年内心里,造成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对积极投身革命的诗人来说更是如此。“诗的内容是单瘦无力的,基调是灰暗低沉的,如同秋蝉败叶。戴望舒此时的诗作大都蒙上一层‘欲语泪先流’、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阴影。”戴望舒往往通过朦胧的意象来传达隐秘

6、的情感。诗人的情绪是时代的情绪,诗人的诗歌是时代的放歌。只不过,这支凄婉优美的歌曲没有后来的歌声来得荡气回肠,来得浑厚深沉,来得振奋人心。  1935年后,经过短暂温馨后的诗人没来得及温习雨巷的旧梦就匆匆投入到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去。曾经美好的家园成了焦裂染血的土地,萎残的冬天在寒风中悲叹,萧瑟的世界发出嘶哑的呼喊。用鲁迅的诗学观点来概括戴望舒显然是不合适的,戴望舒和鲁迅一样也是时代的歌者,只不过音部有所不同。不幸的诗人在灾难的现实面前,忧郁的诗魂化作悲天怜悯的情怀。这是古典诗魂的现代传承,是孔子“逝者如斯夫”的焦虑,是杜甫济世情怀的化身,是曹雪芹的红楼情怀,当然

7、,这更是现代性的气质。鲁迅、巴金、郁达夫、张爱玲、冰心等,哪一个现代作家没有咀嚼过伤感?哪一个作家没有忧郁的灵魂呢?只不过忧郁的色泽不一样而已。但共同之处是,这些经过“五四”浸润的作家都将忧郁时代化,充满了现实的律动。路文彬认为,“毕竟,就是这种气质之中,他们开始了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深切深思,借此将现实与形而上之维有机结合了起来。与此同时,在彼岸世界的映衬下,此岸世界所暴露出的重重危机,自然不能不愈发加深其对现实的切肤之痛。并且,他们越是忧郁,便越是表现了现实的沉重存在。然而,随着抗战救亡这一民族使命的逐渐显要,忧郁这种极度个人化的诗意情绪,势必要遭遇一种集体战斗激

8、情的挤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