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ID:23726307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_第1页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_第2页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_第3页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_第4页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2、第1 摘要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有效开展水污染防治、保障流域的水安全,是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在概述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从流域水污染防治思路和具体措施入手,初步探讨了未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关键词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三河三湖”水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主要污染物入河量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物所占比重逐步降低,生活污水处理率明显提高,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得到缓解,环保工作机制初步建立,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据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监

3、测结果显示,2004年淮河流域188个城镇入河污水排放量为43.88亿t,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入河排放量分别为107.68万t和10.69万t,与2003年比较,分别削减了12.60%和12.09%,淮河干流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浓度值总体呈好转趋势。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水体污染依然严重,特别是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较突出;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等,治理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一、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一)水污染事件回顾淮河流域水污染始于20

4、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度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历史资料显示,1975年淮河发生首次污染,1982年发生第二次污染。进入20世纪90年代,污染事件频繁发生。1992、1994、1995年沙颍河、淮河连续发生大面积水污染事故,对沿淮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次污染事件发生在1994年7月,当时沿淮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水达54天,150万人没水喝,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2004年7月16日至20日,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涡河上游局部地区普降暴雨,上游5.4亿t高浓度污水顺流而下,形

5、成长130~140公里的污水团。这次污染事件大大突破1994年7月污水团总长90公里的“历史纪录”。(二)水污染防治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淮河水污染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1994年5月,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在安徽省蚌埠召开,从此拉开了国家全面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序幕。1995年8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该条例的颁布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1996年6月29日,国务院批复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2003年1月11日,

6、国务院又批复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国务院环委会先后在淮河流域召开了3次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流域各省和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参加,共同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为加强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家先后成了以水利部和国家环境保护局为组长单位的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和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负责协调解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流域各省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的遏制了淮河水污染的加剧。1994~2003年间,淮河流域35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35%,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没有相应增长。据统计,近10年来,通过“关、停、禁、

7、改、转”等措施,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成效明显,全流域入河排污量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质COD排放量已从1995年的150万t,削减到1998年的116.7万t和2000年的94.7万t,削减率分别为22.2%和36.9%;淮河干流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浓度值总体呈好转趋势,由1994年的6.78mg/L降至2003年的4.91mg/L;重大水污染事故明显减少。2004年10月,国务院又在安徽蚌埠召开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总结淮河水污染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治污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部署了今后几年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并提出了“要从根本上消除水污染,实现流域生态系统的良

8、性循环,再造一条山清水秀的新淮河”的总体治理目标。(三)当前淮河水质状况1、淮河流域水质状况根据《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简要报告》统计资料显示,以2000年为例,淮河流域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入河总量分别为95万t和21万t。采用地表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对河流水质进行评价,水质达标评价标准为Ⅲ类。淮河流域评价河长11975km,水质为Ⅰ类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0.5%,Ⅱ类占10.0%,Ⅲ类占16.2%,Ⅳ类占17.2%,Ⅴ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